从存世、国君和迁都窥探战国七雄


从存世、国君和迁都窥探战国七雄

田氏代齐晋分三,战国七雄闹中原。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桂陵马陵齐与魏,孙膑两次胜庞涓。

长平坑赵四十万,东方六国胆俱寒。

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承认为新晋诸侯,天下由春秋进入战国时代(历史时期划分,详见研学旅途中所知的中国历史之演化)。而之后出现七个实力显著的国家,后人称其“战国七雄”,分别为:燕、齐、楚、秦、魏、赵和韩。

战国七雄存世图

从图中不难发现,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是最古老的诸侯国,早在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时期就被分封,存世八百余年。

齐国和楚国也是资格比较老的诸侯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对其进行分封(公元前11世纪),存世八百余年。

秦国稍微晚于他们,但也是公元前10世纪的周孝王时期被分封附庸国,直至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东周灭亡,周平王东迁雒邑,秦护送有功才正式被分为诸侯,存世七百余年终统一天下摇身变为秦国(附庸国领袖时期,200余年;诸侯国时期,549年)。

而与秦常结为“秦晋之好”的晋国,资格也是相当老,同齐楚一样为周成王时期分封,奈何同后世的两晋时期非常相像,都是将公族迁出,壮大卿大夫,最终因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承认而宣告亡,存世六百年。

后世将东周分成春秋与战国时期,前403年三家分晋被视为战国的开始。分晋之一的魏国,从前403年建成至公元前225被灭存世178年;但早在西周初期同晋国一起被周成王分封的也有一个魏国,只不过在前661年被晋文公灭,没想到二百五余年后晋反过来又被晋国分封的魏氏集团瓜分而重立魏国,西周初期分封魏国存世四百余年。

赵国和韩国,亦是分晋的另外两家,分别在222年和230年被灭,存世181年和173年。综上,存世最长的诸侯国为燕,存世最短的为韩。

青铜剑

从战国七雄存世图中的折线可以看出七国称王时间不一,楚国最为放肆,前704年楚武王便自称为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从这也可以看出东周周天子的影响力大大减弱,诸侯国开始在舞台上表演。前681年,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前624年,经过百里奚等人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称霸;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称霸;前546,“向戌弭兵”后,呈现楚晋两极霸主。不仅仅如此,连戎狄也是接连侵犯中原,前7世纪燕桓侯不堪山戎而由蓟迁都临易;燕庄公时,之前的迁都并未改变山戎的攻伐,得益于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尊王攘夷”而未灭国。周天子,威严权力不在,花瓶而已。

另外六国的称王时间还算一致,相差不超过28年。先是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徐州称王”,前324年秦惠文王雄心壮志按耐不住于是称王(学者孙皓晖称龙门称王,但史书并未记载),前323年韩宣惠王与燕易王在“五国相王”时也称王(那是个怪诞的时代,是个国家就想称王,不管国力是否雄厚),前306年赵武灵王低调称王,成为七雄中最后一个称王的,实力也是七雄格局中一鼎一。

战国七雄国君数量

从国君数量也能看出齐楚燕秦为老牌诸侯国,赵魏韩为新进诸侯国。

从上图可以看出,燕、魏、韩都为周天子之姬姓,为同宗之国,为争夺国君,兄弟之间且可反目成仇,况同宗乎?

秦赵皆为嬴姓之后,《史记》记载秦与赵为同一个祖先,秦、赵之祖皆为蜚廉,蜚廉有二子,一子为恶来,其后为秦;恶来弟叫季胜,其后为赵;历史就是这么戏剧性,公元前262年,由于上党之争(今山西长治),秦在长平(今山西高平)与赵战争对峙近两年有余,终于武安君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而以同宗国再无法与秦抗衡告终。

从齐国8位妫姓田氏和魏国8位姬姓魏氏来看,田氏取代姜姓齐氏的时间与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的时间大致相同。公元前403年三家诸侯被周天子承认,或许给了齐国的卿大夫希望,17年后即公元前386,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于海滨,使食一城,以奉先祀,田氏成了齐国的正统主宰者。

共同迁都之因本文根据下图分以下几点:

战国七雄国都迁移时间与数量分布图

1.立国建都

从图上可以发现很多国家迁都时间有些重合,公元前11和10世纪燕、齐、楚和秦四国立国建都,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地,虽未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但都是囊中之物,也算建都。

2.摆脱旧势力

迁都图上“前860左右”区为齐国和秦国建都重叠区,前866年齐胡公为躲避纪国加害由营丘迁薄姑,前859年齐献公残杀同胞后为摆脱旧势力迁都临淄;而公元前9世纪秦国也由为摆脱西犬丘迁至秦邑。

3.抵抗他国

图上“前690左右”区燕楚重叠,前7世纪(前691-691年)燕桓侯不堪山戎而由蓟(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迁都临易(今河北雄县境内);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南可抗其他小国势力。

4.过渡性质

图上“前424左右”区,秦赵韩三国分别为了战事或者寻找合适都城暂时落脚而迁临时都城。前424年秦灵公为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迁都泾阳,公元前423年赵献侯伺机而动迁都中牟,公元前424年韩武子为攻取郑国迁都宜阳。

5.最适发展

图上“前361左右”区为秦韩赵魏四国终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之地而迁都。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城,土地肥沃,西可控戎狄,东出可剑指中原。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魏国安邑在西,与东部地区隔着上党狭地,三晋破裂后,处于韩赵秦包围之中,为跳出包围圈剑指中原,迁都使然;中原大梁易攻难守,直至金人伐宋朝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迁南方之临安,当然这是后话。公元前386年赵敬候迁都邯郸,赵国西部有秦,南部为强楚,唯有北进和东进;于是从中牟到邯郸,邯郸进可攻退可守,从而利于推行先北进山戎后东进中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迁都新郑,如果说韩国迁都宜阳和阳翟是为了“南下中原、攻取郑国”,而迁都新郑则是为了称霸列国,乃至是统一天下。

6.垂死挣扎

图上“前241左右”区,为燕楚为躲秦之灭国而迁都之重叠。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道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古悲壮之情;前226年,刺杀失败,秦破燕都蓟城,燕王喜逃辽阳;前222年,秦将王賁灭燕。先前由于秦破南郢,楚顷襄王迁陈郢;但迁都也摆脱不了秦之攻伐,只是延缓灭国之速度;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再次东徒寿春做垂死挣扎,至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迁都使其没有成为首当其冲之国。

ps:战国七雄都城,学者们对都城说法不一,详见十分钟扫描战国七雄今生前世。

最终,还是六王毕,四海一。

战国时代以“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而结束。

但他们的故事却远未结束,

历史的长河冲刷着华夏大地,

一代代的考古人研学旅途中不经意间的收获

或许会填补历史空白

抑或改成旧俗约定的历史。

部分参考文献:

徐团辉.战国时期韩国三大都城比较研究[J].中原文物, 2011(1):17-22.

王佳涵.战国韩三都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薛兰霞,杨玉生.论燕国的五座都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6(1):88-93.

于力凡.燕国重器——馆藏琉璃河遗址出土堇鼎[J].文物天地, 2016(8):9-14.

袁纯富.楚文王始都郢在当阳季家湖古城[J].荆州师专学报, 1990(2):76-78.

尹弘兵.春秋郢都无城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0, 25(3):77-83.

高崇文.曾侯與编钟铭文所记吴伐楚路线辨析——兼论春秋时期楚郢都地望[J].江汉考古, 2015(3):82-8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https://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baike/2013/1025/34407.html

编辑&撰写|How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