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旅游折腾,还要“浪费”钱?带宝宝出行值吗?(附4点经验)

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懂,带出去旅游不是浪费钱吗?

很多人有上面这样的困惑。当妈之前总是觉得,是没法出去旅游的。

后来我慢慢看到,这叫思维受限!

我的朋友米麦妈妈从孩子四五个月开始,一有小长假就带娃远距离出动。这才让我决定,每年有时间带娃出去溜溜逛逛。

大宝刚满3周岁,2017年9月19号尝试第一次亲子游,去了484公里以外的珠海。

以下是我第一次亲子游后的切身感受,全部奉献给你。

01

有人说,生了娃是拿根绳子把自己绑住,有了娃是扯着看不见线的风筝。

社会学家更直接,造了一个“母职惩罚”(motherhood penalty)的概念,描述女性因为母亲的角色而遭受的负面影响。

宝宝出现导致个人自由受限,若是为此呆在家里受委屈生闷气,很容易把气撒在孩子头上:“都是因为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带着娃也能旅游,解放了固有的信念。

我曾想象,宝宝到了飞机上会因为耳朵不适而大哭大闹,在高铁上会兴奋地来回逛跑,在公交车上会大声喧闹。带着大宝出去后,才发现,有些折腾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不带娃出门,真不知他长大了!

坐飞机时,他喜欢盯着窗外从机翼掠过的云朵。

坐高铁时也是趴在窗台欣赏风景,不一会儿就困意上心头。

坐公交车时,看着上上下下的乘客,偶尔高兴地大声告诉我:“公共汽车”。

但只要我模仿《the wheels on the bus》里的The mommy on the bus says "Shush, shush, shush"(巴士上的妈妈说,“嘘,嘘,嘘”),他就会把食指竖在嘴前,表示不说话。

出门在外,注意力全盯着外部事物上,反而没有精力折腾家长。

02

有人觉得,花同样的钱买认知卡片给孩子学习更值。的确,有个实物拿在手,心里踏实。

亲子游买的是一种体验。

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你会感觉实物断舍离的重要性,而体验呢,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值钱。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可能当时没有太大的触动,但几年、十年、几十年后再回想,你会觉得那是难能可贵的宝贝。

10岁之后,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远不如他的好朋友对影响力大。因为他慢慢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不需要也不喜欢黏着你。

我的想法是,在孩子10岁之前,尽量陪他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重要的不是去哪儿旅游,而是跟谁一起去旅游。

在陌生的地方,孩子能够依靠的是父母,环境倒逼着我们比跟以往更加亲近。

比如在酒店准备出游时,宝宝整装待发,迫不及待地开门,我们马上告诉他:“不能自己跑掉,要等大人。”估计他瞄到走道上有陌生人,一直就在门口站着,没有乱跑。

在旅游途中,有次只剩下一片面包了。大宝拿着吃起来。我想测试测试他,摸摸肚子说:“妈妈也饿了。”他二话没说,撕了一半给我。要知道,以前在家里,他听我这句话,马上拿着面包哧溜一下偷笑着跑掉。

这次回家后,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晚上问大宝要谁给他洗澡、给他讲故事,他都喊着要妈妈。虽然后来都在我们的各种说服下,让爸爸出动。

03

像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对安全的顾虑,常把我们呵护在手里。恰巧我父母年轻时不喜欢长途沷涉,所以,我小时候极少往外跑。

最明显的结果是视野受限,比如小学时写作文,搔头抓脑,无米下炊,只能照着作文选编着送伞之类的故事。

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更想多带娃往外跑。

行万里路,在真实场景中扩大认知,才有深入内心的触动。

无论语文课本上,描述烟花多么美,不到现场,你是不知道有多么震撼。这次在海洋王国的晚上,大宝第一次见到烟花,一眨不眨地盯着。回家后,每天晚上要么缠着我放烟花的视频给他,要么拿蜡笔给我,说“妈妈画烟花”。

像飞机、高铁、地铁,以前只在图册上见到,这次带宝宝旅游后,这些他都亲自体验了一把。回家后,他不时想起,就说:”飞机飞上白云“。

还有企鹅、北极熊、白鲸等等动物,他在海洋馆见着后,每晚睡前讲故事,他都特意抽出这些相关的绘本来看。翻到白鲸妈妈和小白鲸一起的页面,还总会转身张开双臂要抱抱我。

在鼎泰丰吃饭时,还近距离看到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原来像书上说的,不同人种差异这么大。

逛公园时,还可以拿地图和宝宝一起规划路线,把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这些空间感的词语融入其中。空间感好,对于孩子的数学能力是有帮助的。

行万里路,也是用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去收获一手知识。

在书本上,我们能获取到的多是二手知识,是某些书上别人对于生活的解读,如同他们用嘴巴把知识食物嚼烂出味了,然后再喂给你。一手知识,是你直接拿知识食物入口品尝,自己去体会那是什么味,是不是真像某些书上说的那样。如此,可以培养宝宝的批判性思维,不迷信书本和老师。

比如,儿歌里唱的、书上说的是“小白兔爱吃胡萝卜”,这叫二手知识,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到实地看看转转、亲自喂喂,就会知道这是个错了多少年的知识。

行万里路,才能亲眼看见世界有多么大,真正的好是什么标准的。”

2017北京文科状元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大实话,备远关注。他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从他轻描淡写的发言中,就能窥见其思考的深入。可见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父母不会让他们死读书。春天在海德堡参加小提琴表演,盛夏到南非盖伦盖蒂大草原观察动物,也是有可能的。

让他真正跑赢同龄人,是“知识+见识”。知识可测,可从书本收来,而见识特别需要亲身感受,开眼看世界。

04

保罗?图赫(Paul Tough)在《性格的力量》中介绍了一些关于“性格”影响人生的有名实验。

他摒弃传统教育中对智力的过分重视,认为培养孩子要以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品质塑造为核心。

亲子游,可以用来锤炼孩子的品质。

在陌生的地方,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困难,一起想办法,一起加油鼓劲。

比如外出旅游爬山,有的小朋友半山腰可能就会喊停,不想爬了。如果力气够得上,不过是小朋友懒而已,家长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再接再厉。

这次去珠海海洋王国,太阳毒辣,场内几乎无遮阳的树荫。因为进出极地动物展馆,内外温差大,要带一些饮用水和衣服,拉了一个箱子。

当其他小朋友还被父母用推车推着走,大宝已经自己大步迈开,背个包,还能拉箱子。

其实一开始不情愿,拉着拉着,常把箱子落下去看动物。

经过我不断提醒,他终于记住:这个箱子是他的责任所在。走到哪,都掂记着,最后还不让我拉箱子了,他一定要自己拉,把我给乐得呀。

看着有点“残忍”,当妈的不拉箱子,让宝宝自己拉。但我相信,在亲子游时,家长适当示弱,是给孩子成长和培养好品质的机会。

一次亲子游,起码有“解放家长心、拉进亲子情、开眼看世界、培养好品质”4大好处。

对于亲子游是不是浪费钱这点,我认为要看情况。

2-3岁的宝宝,可以开始尝试带着他往外跑。因为刚好处在语言的爆发期,新的环境、新的事物能刺激语言的快速发展。

但要说长途旅游,最好是3岁以上。《最强大脑》节目的魏坤琳教授也这么讲:“长途旅行对3岁以上的孩子更加适合 ,小于3岁的低龄宝宝身体免疫力、自控力发育不成熟,与其花大钱带娃去旅行,不如拉着他去公园、博物馆、郊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陪宝宝看书读绘本,是从内探索;带着宝宝出外旅游,是向外求知。这两者,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如果你想带娃出行,最后送上小经验。当你在选择旅游地时,把这4点想周全了,可以更快确定亲子游出行方案:

考虑1:孩子的午休。孩子的睡眠时间比大人多一些,在旅游景区里面中午犯困,怎么办?

家长跟孩子不一样,逛张家界、九寨沟,中午直接扛过去,随便吃点东西就有能量继续走了,大人完全可以直接从早走到晚。而孩子困了,就要闹睡,要在哪里睡,你能边走边抱着他吗,还是有地点可以睡,还是有推车可以睡?

考虑2:孩子闹情绪。宝宝走着走着不肯走了,闹着回去怎么办?

之前有个朋友带着孩子去世博会,排队时间太长了,宝宝一直哭闹不想排队,让父母很尴尬,花了大价钱飞去上海,总不能就这么回去吧。

由于大脑额叶还不成熟,孩子更加情绪化,有什么感受肯定直接甩出来。

所以,旅游的地点选择要比较符合孩子的特点。对于能够明白道理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说明原因,或者用游戏化的方式转移他的哭闹。

考虑3:吃饭的问题。孩子的肠胃比大人薄弱,在外头怎么能吃更健康,不拉肚子?

大人随便在外面小摊小档可以解决吃的问题,孩子不同,若是途中感冒发烧,那是一路揪心。出门旅游带着孩子,带一把米和一个小锅,心更细的,还可以只喝纯净水,为了孩子的肠胃,为了避免水土不服。

另外,还有小朋友专用的碗筷和洗浴用品,最好自带上。

考虑4:安全的问题。小孩子出门在外,对他的自我安全意识是考验。

初次远行,很难分辨哪里安全不安全,需要家长眼睛盯紧一点。我多心,用了一条防走失带绑着他的书包,书包里还放了一个可以定位的手表。

——

发愤的草莓,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你把琐碎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每天5点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