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差点被活埋,却创造了航天史上的诸多第一!

一、幕后英雄

1957年10月4日,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夜晚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宛如白昼,所有人都屏气凝神,静静等待着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的发射。

就在两个月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而现在,人们在它的外侧并联了四台助推器,使其推力大增,摇身一变成了“斯普特尼克1号”的座驾——“卫星号”运载火箭。

蓄势待发的“卫星号”(图片来源:www.space.com)

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在轰鸣中划破夜空,护送卫星向着太空浩浩荡荡地进发了。90分钟后,卫星上的无线电发射机成功向地面传回“哔噗——哔噗——”的信号声,发射场顿时沸腾起来,到处都是“乌拉!乌拉!”的呼喊。

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了,人类从此进入了航天时代!

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当时美、苏两国冷战正酣,太空竞赛尤为激烈。只发射一颗卫星怎能满足战斗民族的胃口?仅仅一个月后,苏联人就将一只小狗送上了天;1959年,发射三个月球探测器;1961年,发射人类第一个金星探测器,宇航员加加林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1962年,发射人类第一个火星探测器……

1957年11月3日,小狗“莱卡”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生物(图片来源:www.space.com)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进入太空的消息令世界震惊(图片来源:www.nasa.gov)

一时间,苏联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累累硕果着实令人眼花缭乱,美国几乎全程被吊打,毫无还手之力。美国的火箭专家们都感到奇怪:究竟是什么人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可以组织一连串的航天计划?

其实,不光美国人不清楚苏联航天计划背后的神秘人物,就连和其接触过的加加林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一直都称呼他“总设计师”。原来,由于担心美国搞暗杀活动,苏联一直对这位幕后英雄秘而不宣。据说,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诺贝尔奖委员会曾有意将卫星的设计者列入候选名单,可当委员会询问苏联政府谁是卫星的设计者时,赫鲁晓夫却答道:“是全体苏联人民!”

加加林(左)与神秘的“总设计师”(图片来源:www.rbth.com)

直到1966年1月16日,谜底才揭晓。当天,苏联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发布了讣告,人们这才明白,苏联的诸多航天奇迹,竟都是两天前去世的科学家科罗廖夫领导开创的!人们在惊叹他的成就之余,不禁也为他的身世感叹,他居然坐过六年监狱,还曾差点被活埋。

“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图片来源:www.citiestips.com)

二、尘封往事

话说1937年和1938年,是苏联“大清洗”运动最黑暗的时期。在此期间,素有“红军拿破仑”之称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以“间谍罪”处决,一大批与军方过从甚密的科学家们均受到株连,纷纷被捕入狱,当时身为火箭设计师的科罗廖夫也未能幸免。

起初,科罗廖夫被苏联内务部定为枪决,不幸中的万幸是,法院判了他十年有期徒刑,发配他到西伯利亚挖矿。

科罗廖夫被丢进了阴冷潮湿的劳改营,每天都要在矿上工作十多个小时,晚上则和几十个人一起挤在一间小屋里。除了受冻挨饿,他还被军警打得下颚骨折,此后几十年嘴巴一直无法完全张开。入狱不到一年,32岁的他就已经瘦得皮包骨,体重仅有45公斤。直到一天凌晨,当人们照例早起准备工作时,科罗廖夫却依然躺在床上纹丝不动。

科罗廖夫入狱后不久拍的照片(图片来源:upclosed.com)

“他昨天回来后就一直躺着,好像根本就没动过。”

“是啊,他已经死了吧?”

……

劳改营里每天都有人死去,人们早已见怪不怪,在科罗廖夫床前平静地议论着。狱警闻讯而来,匆匆把他装进麻袋,准备拉走埋掉。这时,一位好心人拦住了狱警:“我想,他只是因为太累太饿而昏了过去,应该还没死。”一番劝说下,狱警最终同意将科罗廖夫从麻袋里放出来。

几天后,科罗廖夫果然苏醒了过来。到鬼门关走了一遭后,他愈发对不能完成钟爱的火箭事业感到痛苦,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他都在回想着从前与飞机和火箭相伴的日子。

入狱两年后的科罗廖夫,此时他的嘴巴已无法完全张开(图片来源:openrussia.org)

三、青葱岁月

科罗廖夫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离婚了,这让他从小就很内向自立。他家附近有一支航空大队,经常举行飞行表演,每当此时,他总会目不转睛地盯着飞机,幻想着自己也能飞上天。

三岁的科罗廖夫腼腆得像个小姑娘(图片来源:openrussia.org)

由于继父的反对,科罗廖夫没能进入中学,只好一边打工一边在职业学校读书。不过,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飞行梦想,十六岁时便自行设计制作了一架滑翔机。他打工的地方可不简单,是大名鼎鼎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领导的航空工厂。图波列夫十分喜欢聪明勤奋的科罗廖夫,教给他许多飞机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图波列夫的引导下,他后来顺利进入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空气动力系,正式成为了图波列夫的学生。

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图片来源:www.bashvest.ru)

青年时期的科罗廖夫(图片来源:openrussia.org)

都说“出名要趁早”,科罗廖夫正是如此,1929年,他刚从包曼高工毕业就成了全苏航空界的红人。原来,苏联在这一年举办了第六届滑翔机比赛。当时人们都认为滑翔机应当足够轻,机翼的负载也应足够小,然而科罗廖夫和他的小伙伴设计的滑翔机看起来却十分笨重,所有人都怀疑其飞行性能。然而,科罗廖夫却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当他亲自驾驶滑翔机完成了长达4小时19分钟的飞行时,地面上的专家们个个都惊叹不已。

1929年,科罗廖夫(右)与他的滑翔机(图片来源:www.rbth.com)

后来,科罗廖夫拜访了“现代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齐奥尔科夫斯基热情洋溢地向他讲述了宇宙航行的愿景,科罗廖夫听罢,当即兴奋地说:“太棒了!从现在起,我的目标就是研制火箭,飞向太空!”

于是,刚在航空界蹿红的科罗廖夫开始研究起了火箭。他和一群爱好火箭的小伙伴们成立了一个火箭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后来还担任世界第一个专门研究火箭喷气科学的研究所——列宁格勒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短短几年里,科罗廖夫带领大家成功发射了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他还把火箭发动机装在飞机上,研制出苏联第一代火箭飞机。

“现代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他深深影响了科罗廖夫的人生轨迹(图片来源:www.space.com)

正当他感到自己离齐奥尔科夫斯基描绘的未来越来越近,一个空前的火箭时代即将到来时,厄运却降临了。1938年,科罗廖夫在“大清洗”中被逮捕,几个月后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劳改,后来便有了前文中他差点被活埋的一幕。

四、劫后余生

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他才终于以“杰出的飞机设计师”的身份被调到了图波列夫领导的设计局。

说是设计局,实际上却是个特殊的监狱。科罗廖夫的身份依然是囚犯,每天都要在警卫的监督下工作十几个小时,不过,能够继续从事自己朝思暮想的飞行事业,科罗廖夫十分满足。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凭借顽强的毅力,研制出了用于战斗机的液体火箭助推器以及苏联第一代导弹。

因为对苏联国防事业的突出贡献,在坐了六年监狱后,科罗廖夫被提前释放了。可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急着回家,而是直接跑到一个火箭研究所待了十个月。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把过去几年里失去的时间尽快补回来。

冷战开始后,科罗廖夫成了苏联航天计划的总设计师。后来的事儿大家就都知道了,在他的带领下,苏联的航天技术始终力压美国,接二连三地创造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

1959年9月12日,科罗廖夫领导研制的“月球2号”探测器成功将苏联国旗带到了月球(图片来源:unusualsuspex.deviantart.com)

或许是因为太想把在监狱里浪费的时间弥补回来,科罗廖夫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常常不分昼夜地工作。然而,数十年的拼死工作让他的直肠上长了肿瘤,1966年新年刚过,他不得不住进医院。十天后,科罗廖夫悄然去世,死因颇值得玩味——嘴巴无法张开,抢救手术失败。科罗廖夫死后,群龙无首的苏联航天事业顿时陷入了迷茫,几年内就被美国超越。

1961年,科罗廖夫坐镇指挥“东方号”飞船的发射(图片来源见水印)

如今,在俄罗斯,有城市、大学及数十条街道都以科罗廖夫命名,他领导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载人航天运载工具——“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也仍在使用,并且是迄今发射次数最多的运载火箭。这,或许是对这位命途多舛的航天奇才最好的告慰吧。

俄罗斯科罗廖夫市的科罗廖夫雕像(图片来源:www.citiestips.com)

--------------------------------------------------------

人物小档案:

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i Korolev,1907.1.12 – 1966.1.14),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航天计划总设计师。在其领导下,苏联研制了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号”和“上升号”系列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行和第一次太空行走。科罗廖夫被后人称为“苏联运载火箭之父”。

参考文献:

[1] https://upclosed.com/people/sergei-koroliov/.

[2] https://openrussia.org/post/view/4141/.

[3] West J B. Historical aspects of the early Soviet/Russian manned space program[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1, 91(4): 1501-1511.

[4] 曾晓娟,严建新. 科罗廖夫:从囚徒到苏联运载火箭之父[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6): 108-114.

[5] 才树祥. 科罗廖夫[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6] https://www.russianspaceweb.com/korolev.html.

[7] 张骁. 谢?巴?科罗廖夫与冷战时期苏联航天发展[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