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战斗机,谁会是出局者?

2015年年底,有消息证实歼-20已经开始实现小批量试生产,这意味着除了美国之外,世界上有了第二个具备生产和装备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与此同时,美国的F-35在跌跌撞撞中继续发展,而俄罗斯的T-50虽然试飞进度不尽人意但也传出了将于2016年开始批产的消息。说起F-22、F-35、歼-20、FC-31和T-50想必已经是妇孺皆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美、俄、中三国的第五代战机研制计划中,还有着为数不少的“出局者”。它们并非在设计上不优秀,然而面对它们那些已经飞上蓝天或装备部队的对手,也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了——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第五代战斗机开发的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YF-22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YF-23在ATF(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上的竞争就名噪一时,其竞标结果是采用YF119发动机的YF-22方案胜出,并逐步演变为目前的F-22“猛禽”战斗机。不过回顾YF-23战机的设计,可以发现该机在方案上相当前卫,其全动尾翼技术直至现在仍然属于相当尖端的技术。此外,YF-23在设计上突出超音速飞行能力,其超音速巡航水平比YF-22要好。根据美国空军的测评结果,YF-22达到计划设计要求的要点数目要多于YF-23,而YF-23在超过计划设计要求的要点数目上要多于YF-22,这就是说YF-23综合来讲比YF-22在性能上更具优势。但也正是因为如此,YF-23的采购成本和技术风险也高于YF-22,这导致了其在与YF-22的竞争中失利。


不知是不是受了YF-23失败的“诅咒”,波音公司在并购麦道公司并参加JSF项目的竞标后,其提交的X-32技术验证机方案同样败给了洛马的X-35方案。提起波音公司,一般人都会想起该公司在军民用运输机和大型轰炸机方面的造诣,而对于该公司研制战斗机的历史知之甚少。而实际上,波音公司在战斗机领域的建树也确实乏善可陈——上一次波音公司的战斗机被美军采用,还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陆军航空队(也就是美国空军的前身)采购的P-26“玩具枪”战斗机。在参与JSF项目竞标前,波音公司也曾经参加过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美国空军轻型战机项目竞标,其提交的方案最终败给通用电气的F-16。这一次,波音重蹈覆辙,其X-32方案再次在竞争中失利,除了落得一些人“整体设计优于X-35”的口碑之外,没有任何来自美军或其他国家空军的订单。而事实上,从波音试图在X-32的设计中企图将空军的常规起降型和海军的舰载型统一到一个型号来看,波音似乎并没有完全明确JSF的设计意图。此外,X-32的气动布局过于激进,“血盆大口”式的机颌下方进气布局也对隐身性能有一定不良影响,这都为X-32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在并入波音公司之前,麦道公司也曾经是JSF项目的竞标方之一。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F-22的设计经验为基础设计X-35类似,麦道的JSF方案也具有明显的YF-23特征,其采用的全动尾翼+三角翼的布局与YF-23完全一致,由此也不难看出麦道对于ATF项目竞争失利并不甘心。平心而论,以麦道的设计水平,该方案若建造出原型机其性能将至少不次于X-32和X-35,然而由于麦道过早地并入了波音,且在完成兼并后波音未采纳原麦道提出的JSF方案,故这个设计方案也只能永远地停留在纸面上了。


俄罗斯

相比于美国,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项目显得波澜不惊。早年间曾有传闻称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1.42战机方案和苏霍伊设计局的S-37(也就是苏-47)验证机方案是俄罗斯新一代战斗机的原型机,然而最终技术标准仅达到四代半水准的米格-1.42战机停止发展,苏-47更被证实仅仅是前掠翼技术验证机。2004年,由苏霍伊航空军工技术联合体负责的PAK-FA项目终于公开,当时外界推测苏霍伊的新一代战机将是F-22的翻版,有着“猛禽斯基”的绰号,这个推测与目前的T-50显然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在PAK-FA项目发展之初,俄国内特别是苏霍伊局内对于该项目采用何种设计曾经有过比较强的内部竞争。与更多地保留了苏-27家族特征的T-50而言,类似F-22的方案显然要采用更多的新设计,对于苏联解体后研发力量不足的俄罗斯而言不甚适合,T-50方案胜出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


而与苏霍伊的PAK-FA项目相比,米格公司的米格I-2000则早已偃旗息鼓。事实上,米格I-2000的发展时间比PAK-FA更早,早在苏联解体前米高扬设计局就有过在第五代战斗机方面的规划。在设计上,米格I-2000的吨位、体积和任务目标都与JSF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故米格I-2000也被西方媒体称为“俄罗斯的JSF”。本来从技术上而言米格I-2000的技术含量稍低、成本也更加便宜,但由于改组后的米格公司持续缺乏资金,故米格I-2000的发展后来陷入了严重的困难之中。虽然米格公司曾经寻求与伊朗合作,但最终米格I-2000仍然以偃旗息鼓告终。


另一个投身第五代战斗机研制的俄罗斯厂商是雅克夫列夫设计局。该局在雅克-141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基础上修改了外形,成为了具备隐身能力的雅克-43垂直起降战斗机。从雅克夫列夫设计局在宣传雅克-141时声称该机具有不次于米格-29的作战能力来看,雅克-43至少达到了“四代半”战斗机的设计水平,但能否达到与F-35B抗衡的标准比较难说(有趣的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设计F-35B期间曾经向雅克夫列夫设计局购买雅克-141动力系统构形的设计资料作为参考,也就是说雅克-43和F-35B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或许是雅克夫列夫设计局自己对于仅仅改善了隐身能力的雅克-43并不满意,后来该局又提出了更先进的雅克-201设计方案。然而由于雅克-141发展并不顺利,迄今为止未获得任何订单,故雅克-43和雅克-201的发展也就成为了泡影。


中国

中国在第五代战斗机发展的步伐上要晚于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这与中国曾经非常薄弱的航空工业水平有关。但即便是在与航空工业先进国家差距极大的90年代,中国的航空器研究机构也已经开始根据中国空军的实际需求研制启动了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计划,其中成都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设计所(请注意不是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和沈阳飞机工业公司)都曾经有过非常系统的研究与论证,并都提出了不止一个第五代战斗机设计方案。由于歼-20计划在当时看来过于激进,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据称成都飞机设计所曾经提出过一款较为保守的方案,即在歼-10基础上放大并改为双发设计,同时采用隐身布局和性能符合五代机标准的子系统。有消息称,该机就是传闻中的歼-14战斗机,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过任何证实。由于歼-20的发展计划进展十分顺利,故后来事实上“双发歼-10改”已经停止发展。


同样,在FC-31战机曝光之前,沈阳飞机设计所也提出过多个第五代战斗机方案,其中至少一款曾经被外媒证实过。目前外界已知的设计方案包括“92”方案、“93”方案、“新93”方案、“新98”方案等等,这些方案的共同特点是采用两侧进气和有尾布局,但一些采用常规布局,而另一些采用三翼面布局,此外不同方案的吨位和体积也不相同。根据公开媒体透露的风洞模型照片,“新93”方案是一款中型战斗机,设计特点是采用了边条翼,整体布局类似优化隐身设计的F/A-18;而“新98”则是一款三翼面布局的重型战斗机,据传与歼-20共同竞标中国空军第五代重型战机的即为该方案。虽然这些方案都没有实际制造原型机,但其积累的技术使得沈阳飞机设计所和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获得了完备的第五代战斗机研制能力,目前的FC-31战机仍然采用了两侧进气和有平尾的设计,事实上可以看做是综合上述方案设计并进行优化后得出的结果。


而除成都、沈阳这两个中国传统战斗机研发生产团队之外,另一个曾对第五代战斗机进行论证的则多少令人感到出乎意料。上世纪60到70年代,南昌飞机制造厂(现洪都飞机公司)曾经在有“强-5之父”之称的著名飞机设计师陆孝彭先生的率领下研制出了歼-12轻型战斗机,该机以“世界上最轻最小的超音速战斗机”而闻名于世。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种早已停止发展、性能上最高只能算作第二代战斗机的战机,却是陆孝彭先生设计第五代战斗机的基准。在JSF计划提出后,上世纪90年代,陆孝彭先生曾撰写了《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研究报告》(注:当时国际上对于战斗机划代标准不统一,国内惯用的美标四代机即为目前的五代机),认为可以以歼-12为基础进行放大,通过更改机载设备系统、采用部分隐身设计而实现一种低成本的轻型第五代战斗机方案。但陆孝彭先生的设计由于仍然采用外挂式武器挂载方案而并不能具有真正的隐身能力,同时机头进气布局也影响了机载雷达和电子设备的布置,故这个方案最高只能算是“四代半”水平的战斗机。2000年陆孝彭先生逝世后,这个方案已经完全停止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