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甲马铠能挡住火枪吗?从英语词源看马铠部件发展

在古代,用于打仗的战马是非常昂贵的。原因在于它们必须经过特殊的培育才能足够强壮地驮载全副武装的骑士,还要经受特训才可勇敢地应对战斗的喧嚣与危险。骑士完全地依赖于他的马;没有马的人就不会是一个骑士。所以给马提供防御用的铠甲,对于骑士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事了。

▲一个十四世纪中后期的骑士棋子,战马身上的链甲马铠的纹路雕琢得很精致

英语里关于马铠的一个专用名词叫做“barding”,也有作“barde”的。可由于英语里的游吟诗人一词也为“barde”,所以有的游戏汉化里就会出现“游吟诗人的马”这样错误的翻译。其实说起来,它的词源可以从法语里相同词义的“barde”再追朔到阿拉伯语里表示“驮鞍”的“barda'ah”,再到意为“覆盖”的波斯语的“pardah”。可见“barde”一词有可能就是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舶来语。欧洲的马铠同人甲一样经历过织物、皮革、硬化熟皮、链甲、板甲的进化过程(所以有时候barde一词还会和专门用于披覆在马身上的马衣Caparison混为一谈)。马匹躯干要害部分的防护曾经是主要关切之所在,但是到了十五世纪期间,全身马铠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当时的骑士本身也是穿着整件的板甲套装。然而,马匹的整个铠甲并不总是金属板件构成。因为马必须承载骑士铠甲,外加它自身马铠的重量,较轻的材质,特别是硬化熟皮就经常得到使用。这些材料也要比金属的马铠来得便宜。大多数的马铠,无论所用材质如何,都以相似的思路设计。

▲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里的板甲马铠各部分名称图,显然图中板甲制式的马铠各部位的名称不适用于各类一体式非板甲马铠

▲《武经总要》里的马铠(马甲或者叫做具装)的各部分名称图,可以与西方的板甲马铠对比

英语里把防护马头部的那块叫做“chanfron”,有时也被拼写作champion, chamfron, chamfrein, champron或者shaffron,实际上都是来源于法语里的“Chanfrein”,原意即“倒角”。套用中国宋代《武经总要》里具装中相对应部分的名称,我们大可以将其叫作为面帘。在面帘的设计上,铠甲师除了会在额头部位打造一根尖头好让战马看起来像独角兽,或是留个可以安插羽饰之外,还会雕饰战马主人的纹章。有时候一些较大的纹章图案不光会铺满整个面帘的正面,还会蔓延到用铆钉固定或是铰链衔接的颊板上,就如下图所示那般。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中陈列的一件马铠正面形象,熟悉欧洲纹章的网友可以猜一猜代表神圣罗马帝国双头鹰的胸口上的那个纹章是哪一家的

保护马头颈部位的“crinet”一词与表示“鬃毛”的法语“Crinière”相关。许多马铠套装中的“crinet”确确实实是仅仅遮盖住了马匹颈部上方的鬃毛部位,从这点来说这个名称倒也是名副其实。但是为什么在有的马铠套装中,脖子下方会暴露出那么一大块不受保护的正面?笔者不知是原件缺失,还是并非军用,或是另有其他什么缘故。

▲各类仅仅鬃毛有覆盖“crinet”,脖子下方开天窗的图像

▲或云马冲锋时头颅会低垂,脖子正面的防护空白正好被首当其冲大脑门挡住,不知真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从这张照片上来看,较之几乎没有暴露出来的脖子,似乎马的头和胸更是重点保护对象

位于“crinet”之下的就是名为“peytral”的护胸甲了。“peytral”直译的话就是“胸”的意思了,这一命名方式正好和中国具装上的“荡胸”一样不谋而合,直截了当。而同样是以马匹身体部位命名的“crupper”就木有“搭后”这么含蓄了:“crupper”者,“臀”也。

▲在骑士比武中,除了使用护胸甲以外,还会用到一种名为“stechsack”的织物护垫来保护马的胸部和骑士的双腿。图为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中的“stechsack”和竞技骑士

▲马的各身体部位的英文名称,可以看得出“crupper”和“croup”的关系

▲一件皮制的“crupper”

板甲骑士在许多人眼里已经是笨重的代名词,那么再配上马铠,一匹马儿的负担有多重?这里罗列几则数据,仅供参考。英国利兹军械库的一套“甲骑具装”重62千克;华莱士收藏在线的一套人甲总重27.161千克、马铠总重30.07千克,另一套分别为26.396千克和28.47千克;大都会博物馆的一套人甲16.78千克,马铠加马鞍42.2千克。

关于板甲马铠的防护力,比较有说明价值的莫过于在1988至1989年间,奥地利格拉茨军械库的工作人员与军方合作,对库藏火器和盔甲进行的一系列的实弹测试。这是一场最具戏剧性的古董手枪与古董马护胸甲之间展开的一场对决(再次强调一下,用的枪和甲都是古董真家伙)。

▲格拉茨军械库内一景,琳琅满目的兵器值得所有古代军事爱好者前往

一块于1570年至1580年间在奥格斯堡制造的,厚度达2.8至3.0毫米之间的马护胸被架设在覆盖有两层亚麻布的一包沙堆上(用来模拟真正的穿着,正常情况下,马铠都需要有衬垫铺在铠甲与皮肤之间以防肌肤磨损,但是如本文中引用的许多博物馆里的模型所示,马铠都是直接套装在模型马身上,或许这是因为不把死马当活马看)。结果,它被一把约是1620年产自于纽伦堡的簧轮手枪(口径12.3毫米,铅弹直径11.8毫米,弹重9.56克,装现代狩猎用的黑火药6克,测试枪口初速每秒416米,枪口动能测算为917焦耳)一发洞穿。不过,在穿透铠甲时,子弹损失了它所有的动能。弹丸高度变形,失去了24%的初始质量,并且被发现嵌进于亚麻布之中。虽然子弹没有侵彻沙袋。也没有铠甲板件碎片造成的二次伤害,但是考虑到仅仅是手枪子弹便能将甲击穿,那么换成更大口径、更多装药的步枪,那可怜的马儿就得一命归西了,这也就是为何板甲马铠退出战争舞台的原因之一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编译PZL,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