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毁了一部电影?《倭寇的轨迹》只是装X片?

2012年,徐浩峰导演执导了武侠片《倭寇的踪迹》。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极为创新也是极具试验性的片子。整部电影中抛弃了传统武侠中极具观赏性的打斗,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古代武术对决中的情况。而这部影片贯穿始终的,正是其中男主所使用,自称来自戚继光抗倭所使用的仿倭刀。这种吸收外国军事技术以及使用技巧所创建的“新事物”,与电影中的那些中原传统武学的“旧事物”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可以说就成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倭寇的踪迹》剧照

所以,这部电影中,最令人影响深刻的莫过于男主所使用的仿倭刀。不过,按照电影的说法,仿倭刀刀刃只有前段一掌左右开刃,这样整把刀也就可长可短。其实不只是电影中的仿倭刀,一些人还声称,欧洲的一些双手剑同样也是剑身只有剑尖开刃。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同时,东西方和中国传统重型刀剑到底应该什么样?

▲欧洲双手剑

需要双手使用的重型刀剑,从欧洲到中亚都不是一件稀奇的武器。这种近战兵器相对于单手使用的刀剑在步战中更具威力,其沉重的重量,足以让他们的使用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不过重型刀剑最大的弊病也正在于其沉重的重量,重型刀剑往往会对使用者的体力与技巧有着极大的要求,并且沉重的刃部也会导致这些重型刀剑的平衡性极差。

▲欧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双手剑

如果说对于使用者的高要求姑且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那么这些重型刀剑本身平衡感的问题上所具有的劣势却是难以弥补的。在欧洲,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会采用加大剑的金属格手来使双手剑的重心向后。同时一些比较高档的双手剑,他们的配重往往是昂贵的金银,这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贪图华丽,这种金银的配重球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能够使得这些双手剑的重量更加的协调。尤其是金银相对于铁密度更大,因此效果更佳。

▲日本大太刀

与欧洲的双手剑相比,日本的大太刀显然并没有采用如此的设计。究其原因,这种大太刀在日本一开始实际上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骑马武士在马上相互厮杀,炫耀自身武力的产品。这种武器受众的狭窄,自然也就限制了大太刀的发展。到了“应仁之乱”后的日本战国时代,在激烈的战争中,实用性不强的大太刀很快就基本退出了战场。

▲《倭寇的踪迹》剧照

不过即使如此,战国时代大行其道的太刀基本仍然是需要双手持握的重型刀剑,而且与电影《倭寇的踪迹》中类似的一点是,战国时期日本的太刀,刀刃大多较直,并且刀刃厚重。而日本刀上普遍出现的原型刀镡,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调整刀的平衡。很多影视作品中,没有刀镡的,大多是在神社中供奉,非实战性的御神刀,或者是一些贫穷的浪人所使用的廉价刀。

▲战国时代的太刀

不过设计上,对于重型刀剑的改进依然是比较有限。除了平衡问题,还有就是让这些沉重的铁块能够使出更多的技巧性战术。因此无论东西方的剑客们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一种方法,那就是将剑刃后面不开刃,通过握住剑刃后部,以此来调节重型刀剑的平衡,并且这种使用方法也能使得这些重型刀剑更加的灵活。

▲欧洲武术练习

不过这种使用方式,其实并不代表古代的重型刀剑是只有局部开刃的“铁棍”。正好相反,无论是日本的太刀还是西方的双手剑,往往都只是在剑身根部一小部分是不开刃的,或者依然开刃,只是在使用的时候,在后部包裹一层皮革来保护自己的手不会被锋利的剑刃划伤。这种有限的不开刃,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对于重型刀剑劈砍能力的影响,毕竟很少会在战斗中使用到这些刀剑的根部。所以电影《倭寇的踪迹》那种只有剑尖开刃的所谓“仿倭刀”其实根本就是臆造产品。

▲剑刃后部包裹皮革的德意志双手剑

究其原因,电影《倭寇的踪迹》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些重型刀剑最为重要的作用,即它们巨大的体型与重量,所带来的强力劈砍能力。这种劈砍能力的强弱,基本决定了这些重型刀剑使用者的生存力。因为在战场上,使用这些重型刀剑的往往是用来打开战局的重要战士。对于普通的士兵甚至骑兵来说,这些士兵都是危险的敌人。然而电影《倭寇的踪迹》中那种仿倭刀的使用方式,实际上只是将这种长刀当作是一把沉重的长矛来使用。这种方式虽然可能在民间武术或者练习中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是在战场上,这种牺牲重型刀剑最引以为傲的劈砍能力,而增加重型刀剑的灵活性,无异于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方式。

▲重型刀剑的劈砍

对于重型刀剑来说,其平衡性和重量带来的笨重,对于这些武器来说确实是发展的硬伤。尤其是在15、16世纪,长矛和火枪为主要武器的步兵,开始大行其道的时候,重型刀剑很快变成了一种极为鸡肋的武器。毕竟长矛更为的廉价,并且对于士兵的要求更低。最重要的是,长矛方阵在当时的大规模流行,使得重型刀剑武装起来的精锐士兵已经没有多少发挥他们凌厉劈砍的机会,因此他们逐渐变成了一些辅助性的士兵。因而《倭寇的踪迹》中所描述的,仿倭刀的使用方式只能寄希望于流行于民间,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意外之处。毕竟历史确实如同电影所说,如果仿倭刀这样的重型刀剑已经开始退出战场。

▲中国双手剑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中国也有传统的重型刀剑及其武术,诸如双手剑、朴刀、斩马刀、苗刀等等重型刀剑的种类。因此对于在中国的武术中,重型刀剑并不算是什么“新事物”。尤其是朴刀、斩马刀、苗刀等等这些武器,他们在中国步兵武器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毕竟在步兵对抗骑兵时,除了长矛和弓弩,重型刀剑也是一种极为实用的利器。不过与《倭寇的踪迹》中不同的是,中国的这些重型刀剑大多并不是太过看重平衡性的协调,虽然这样看似让这些重型刀剑使用起来手感极差,不过这倒也是有着中国重型刀剑发展的独特原因。

▲朴刀

▲明代长刀

因此,明代抗倭的历史上,虽然当时的明朝的确借鉴了日本刀剑以及他们的剑道之类技术,但是并不代表中国没有本土的重型刀剑。中国的重型刀剑由于针对的首先是令人生畏的骑兵,所以士兵们往往对于重型刀剑的劈砍能力更加的重视。这种情况下,重型刀剑的不平衡性以及沉重的重量,在劈砍时可以带来极大的惯性,所以这些劣势往往也因此反倒成为一种有利条件。不过即使如此,中国的重型刀剑在军队中的使用,到了明末也开始逐渐衰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需要长时间训练的重型刀剑的使用者,变得极为不划算。因此到了清代,重型刀剑基本已经只剩下民间的习武者在使用。

▲中国长刀武术

无论何种武器,它们的发展终归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战争的需要。正如电影《倭寇的踪迹》中所说的那样,战阵与民间习武并不相同。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明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