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壮族同胞参考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曾经使用一千多年!

两宋时期的汉字衍生文字

在之前的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过在华夏文明的巅峰时期——宋朝,中原文明曾经大规模输出,周边军事上强于宋朝的辽、金、西夏等国都纷纷在中原文明的影响下,参照汉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但后来都渐渐地没能传承下来。其实在两宋之前,就已经有一个民族参考汉字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一直使用到了1957年,它就是壮族同胞使用的方块壮字。

方块壮字

其实古代壮族人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创造了便于记事和交流的文字符号,但都比较原始,尚未进入象形文字的阶段。唐朝时广西地区与中原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于是他们便以汉字为蓝本,结合自己的语言、习惯,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

方块壮字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被创造的,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汉代杨雄《方言》中就已经有关于方块壮字的记录,并且还举例说明了方块壮字与汉字的联系和区别。广西发现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刻成于唐开耀二年(公元682年),这是国内发现最早的以方块壮字书写的碑文,所以,成熟的方块壮字最起码已经存在了1300多年。

方块壮字

上篇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了汉字的造字六法(即六书),其实方块壮字在造字的时候也是用了这些方法,并且可以基本概括为“借、仿、创”三种方式。其中,借指的是直接借用汉字,或者汉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六书的方法;创指的是自己重新创造文字。这三个方法其实在塞北三朝、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创造文字时都有运用。

方块壮字、新壮文与汉字对照

根据学者统计,常用的方块壮字多达4800个,异体字更是达到了8000字以上。这些文字在壮族同胞中传承了一千多年,有大量的经文、诗歌、史籍等等都是用方块壮字书写。直到1957年,因为方块壮字的复杂性,壮族同胞开始改用由拉丁字母拼写而成的壮文,但是由于方块壮字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现在依然得到有很多人的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