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是谁?

还记得《男灰姑娘(Cinderella Man》)里罗素·克劳演的那位拳击手吗?大战之前他饿得两眼发花,有人递来一盆牛肉,于是戴着手套的他埋头狂吃了一分钟,最后击倒了对手。这个有关吃相的镜头非常写实,因为吃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

1952年,17岁的陈镜开第一次见到中南军区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当时他的推荐人谭文彪的目的很简单:为这个肌肉发达、身高只有1米49的小个子找到一碗饭吃。建国初期,国家队对多项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饭量奇大的陈镜开根本吃不饱饭。

尽管陈镜开没掩饰自己足踝内翻的缺陷,但李启龙还是认为找到了一个好苗子。果然,后来陈镜开因在56公斤级、60公斤级的挺举比赛中创造了10次世界纪录而成为举重传奇。

1995年,陈镜开被查出大面积心肌梗塞,住院4个月后终于转危为安。他多年来与病魔勇敢斗争,第11次创造了“世界纪录”。

打破民国的纪录

陈镜开1935年12月1日生于东莞石龙镇。广东诸乡都崇尚体育锻炼,“拱石担”在东莞以及香港颇为流行。

“石担”由两块石头凿成圆石饼,中间穿入一支木棍,很像举重杠铃。陈镜开“拱石担”很有天分,力道生猛,动作纯熟。后来他被大哥陈枝送到广州华南联合大学附中就读,并在附近的谭氏健身院打杂,谭文彪当时就是该健身院的老板。

然而,在乡野之中的力士游戏并未给陈镜开带来一片坦途。1955年3月举行的全国举重测试赛中,他的挺举成绩只有95公斤,在所在的最轻量级选手中仅排名第7。举重集训队总共就只有8个名额,意味着每个级别中仅有第一名、最多是第二名能入选。但时任国家集训队的李启龙仍然充满前瞻性地录取了他。

当时的训练条件恶劣。陈镜开在石龙老家训练时,用旧床改造了一个练推举的装置。他在那上面不停推举练习,时间长了,居然留下了明显的臀部凹痕。

现在,这东西成了东莞石龙举重学校的镇校之宝。旅法女作家钟丽思在她的作品《顽童时代》中,曾留下这样的文字:“于是红房子的娃娃们,就将各人家中大大小小的石锁提去大院,在满天落霞的辉煌壮丽中,憋足气学陈镜开。”

在北京,解放军训练馆是一间教室;还有一处是北京体育学院东门的篮球场,篮球、击剑、摔跤都在那里练习,甚至田径队员有时候也在同一块场地上活动身体。举重队“抢”场地时还颇为威猛,反正每次将杠铃丢在地上时都发出一声巨响,让其他人都躲得远远的。

1955年,陈镜开和全队一起去苏联学习。在留学之前,国家体委的一位负责人说,“你们每一个人的花费,相当于培养30个大学生。”大家顿时理解到,这是一次只许成功的行动。负责人后一句话更是让他们敛声屏息:“你们回来,先要把国民党留下的纪录给我破了!”

到4个多月的留苏生活结束,陈镜开的挺举成绩已从刚来的95公斤提高到115-120公斤。当时,世界上在这个级别能举起110公斤的不到5个人。

尽管在苏联有教练点拨,但训练仍然给队员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参加训练的赵庆奎,现在腿部膝盖以下伸不直,薛德明腰不好,陈镜开则是一、四节腰椎各有一处骨裂,二、三节腰椎各有两处骨裂。

6亿人民的力量举出世界冠军

陈镜开第一次破的世界纪录不属于“国民党”,而属于“美帝国主义”。

1956年6月7日,陈镜开身着蓝色紧身举重服,踏上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举重台。3000多名观众屏息以待。在最轻量级别挺举项目上,美国人温奇已将纪录占据了2年之久,成绩为132.5公斤。

陈镜开第一次成功举起125公斤后,第二次就要了133公斤。他首次冲击未获成功,再度上场,陈镜开下蹲、吸气、提铃,起立、开腿,133公斤的杠铃瞬时被提了起来,裁判的三盏白灯同时亮起,成功了!现场顿时欢声雷动,许多人激动得泪水横溢。

“人民高兴啊。”陈镜开事后说。当然,这被视为新中国的成就。

但是,这是在上海的比赛,而且只是中苏友谊赛,外界对这一成绩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正如10年后陈家全在重庆大田湾体育场跑出了10秒整的成绩,平了男子100米世界纪录(手计时)一样。

陈镜开成为英雄人物的时刻,最终在次年8月莫斯科第三届青年友谊运动会上到来。最后一举之前,陈镜开的成绩比苏联运动员哈里苏少了7.5公斤,当时的形势如下:如果陈镜开在最后一次挺举中能举起137.5 公斤,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但仍然拿不到那次比赛的冠军。

之前,陈镜开举起了130公斤,他的腿部已出现抽筋。现场无人相信这名中国人可以创造奇迹,主办者甚至已将苏联国旗悬挂到了中间的旗杆上,表示哈里苏已将这枚金牌收入囊中。

当观众和对手看到陈镜开加码的重量时,不禁相顾骇然——他居然要了139.5公斤!这个重量意味着他不但要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还要从哈里苏手中夺下金牌。上场之前,陈镜开对队友说了一句话:“反正是杠铃底下找人。”——要么举起来,要么给砸趴下。

139.5公斤他从未尝试过,但陈镜开成功了。苏联国旗从冠军旗杆上被更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对于这一奇迹,记者问:“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你举起杠铃?”陈镜开回答说:“我是用6亿人民的力量举上去的。”

此后的几年,陈镜开连续9次打破最轻量级和次轻量级世界纪录。毛泽东先后接见陈镜开6次。在最后一次接见时,毛泽东对陈镜开显然很熟悉了,问:“腰伤怎样,还可以锻炼吗?”陈镜开回答,“请主席放心,我可以!”

196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体育报》第四版发表了《战胜伤痛,献身祖国》的文章,在全国引起反响。陈镜开载誉回乡,在莞城、石龙等地展开多场汇报表演,场场上万人争相观看,所有人都为这位神奇的大力士所吸引。


陈镜开坚持,运动员必须有信仰。他生前透露,在1960年元旦联欢晚会上,周恩来总理对陈镜开说,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尤其是运动员,更不能涉及。他永记于心,终身不染烟酒。

为了在比赛前控制体重,中国人在不知桑拿为何物时发明了“土法桑拿”。陈镜开穿着军大衣在体工队厨房里的锅炉边闷汗,比赛前还采取禁食方法,这对控制体重有帮助,但容易让人在发力的瞬间缺氧,但他硬是挺过去了。

新中国1984年才首次参加奥运会,陈镜开因此无缘在这项大赛上一展身手。但为表彰陈镜开的杰出贡献和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一家三人都破了世界纪录

“文革”期间,陈镜开被下放到工厂当工人。他在工作之余,还是经常向喜欢举重的工友们传授举重心得。后来在周恩来指示下,陈镜开回广东举重队担任队长兼教练,对广东举重队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石龙举重基地的一位60岁的老保安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陈镜开”已经成为“用力”和“大力士”的代名词。

而走下举重台的陈镜开则树立了保持平常心的楷模。广东省体育局工作人员回忆起他,共同印象就是“平易近人”。“他从不让别人叫他陈主任,大家也随他的意思,从老到少,都叫他‘开叔’,他听到了就笑得乐呵呵的。”

得益于他的引领和感召,其弟陈满林、其侄陈伟强都破了世界纪录。1980年秋天,陈伟强两次脱臼,又被查出患了肝炎。当时的广东省体委打算让陈伟强退役。陈伟强为了实现奥运金牌梦想,竟然立下“生死状”。

1984年7月31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举重比赛第3天,陈伟强终于站在了男子60公斤级举重比赛的赛场,赢得了金牌。在中国28个举重世界纪录中,陈氏叔侄就创造了16个,东莞石龙“一门三杰”成为佳话。

2010年12月6日15时16分,陈镜开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75岁。在陈镜开告别会上,千余人自发赶来送别这位为新中国首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人。横幅“开中国力量之先”高悬在陈镜开遗像上方,那个繁体的“开”字代表的人物,激励了一代人。

(作者:吴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