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开启人造血发明之路

“糟糕!”助手突然轻轻地叫了一声。原来是他不小心,将一只做实验用的小白鼠掉进了一个玻璃容器里,而容器里又盛满了溶液。这时大家正忙着;谁都没在意。助手也就一声不吭,想马虎过去。

这个场景发生在1966年,地点是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的实验室,利兰·克拉克教授正在主持一个实验,一做就是3个多小时,现在总算完了。大家开始整理实验器具,克担克教授发现了玻璃容器里的老鼠,它正在溶液里,克拉克教授对这次意外非但不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因为这奇怪的现象挺有趣。

(图片与文字无关,来源:堆糖网)

一直提心吊胆的助手,这才松了口气。他原以为自己今天闯大祸了,没想到还引出一桩趣事来。他比谁都看得开心、笑得起劲,但又不敢承认是自己干的。

克拉克及助手们都感到好生蹊跷:“真是怪事,老鼠掉进水里都得淹死,掉在其他溶液中也免不了一死,掉在这里面怎么就不死呢?”克拉克看了看容器,见里面装的是做麻醉剂用的氟化碳溶液。

是那只老鼠有奇迹功能,还是氟化碳溶液有些特殊?克拉克稍加思索后,认为问题不在老鼠本身而在氟化碳溶液上。于是,他对氟化碳进行研究。

经仔细研究,他发现氟碳化合物能够溶解和释放氧气、二氧化碳等。这样老鼠掉在里面,照样能呼吸到氧气,所以老鼠在里面活蹦乱跳的却不会窒息。

这真是有点奇特,说出去别人也许不会相信,但它的确是事实。克拉克没有轻易放过这一偶然现象,而是围绕它展开想象的翅膀。他想:在人的血液里,红血球是负责运输工作的,即输送氧气,运载二氧化碳。既然氟碳化合物也有同样的作用,能不能用它来代替人血呢?

克拉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了,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为的是能与各国的科学家们一起来探讨。

人造血

克拉克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注意。日本医学工作者内藤良一对此尤其感兴趣,完全赞成克拉克的推断。他不远万里专程赶到美国,拜见了克拉克,表示要继承克拉克的事业。

回到日本后,内藤良一马上动手,一场利用氟化碳研制人造血的攻坚战打响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内藤良一和同伴们做了不计其数的实验,总算发明了人造血。这种人造血是一种氟碳倾化合物,既对人体无害,又可以很均匀地溶合在人的血液里,承担起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任务,也就是说它可以代替血液。

医学家将内藤良一发明的人造血先输在猴子身上试验,结果证明完全可行。1979年,内藤良一不顾别人的反对,将这种“白色血”输入自己的血管,结果也自我感觉良好。当年4月3日,一位61岁的日本老人因患胃溃疡,吐了大量的血,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必须马上给他动手术输血,可是,这位病人的血型极为罕见,医院里根本没有这种血型的血浆。主持手术的内藤良一医生当机立断,把1000毫升白色液体注射到病人体内,然后进行手术。结果,病人得救了。

内藤良一发明的人造血成功地救活了一个濒临死亡的病人!这是人造血成功运用于临床的第一个案例。由于使用复杂、成功率低、副作用大等原因,这种人造血在上世纪90年代退出了市场。

人类探索血液替代品的脚步并未停止。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尝试通过干细胞培养“人造血”;我国的研究人员则通过给血红细胞穿“衣服”将其变成“万能血”;2003年,美国科学家还发明出了“速溶”血液技术;2013年,罗马尼亚科学家用水、盐以及从海洋虫子体内提取的蚯蚓血红蛋白“造出”了一种人造血液......

血液是生命之源。当失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20%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近年来,全世界合格血液的需求缺口却不断增长。人们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能研制出一种安全、方便的血液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