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脱科考游记(中):初遇高山舌突蛙

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蔡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编者按

“西藏墨脱是徒步旅行爱好者的天堂,也是科学家的天堂。

这里有复杂的地质结构,世界少见的高山峡谷,也有丰富多彩迥异于内地的生物。”

为了补充墨脱特有的两栖爬行动物的信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蔡波老师一行来到这个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此前,我们发布了蔡老师创作的《西藏墨脱科考游记(上)》,蚂蟥在其中占据了很重的戏份,更有读者评论说,“这明明是蚂蟥战记”!

今天,我们发布这次科考游记的中篇,一起来看看他们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动植物吧!

在汗密住下的晚上,我没睡好。早上起来,看了看昨天没来得及看的风景。这里山很陡峭,原始森林密布,隐约还能看见雪堆和小瀑布。两山之间,有一片大缓坡,缓坡的一部分已经被人开辟出来了,建房子建客栈,养牛骡养猪鸡。

多雄河谷的汗密(杨登为 航拍)

在汗密遇到墨脱棘蛙︿( ̄︶ ̄)︿

白天下了一天的暴雨,晚上终于停下来。屋里待着实在太无聊了,就和石胜超商量,一起出去逛逛。

在附近的一条小溪里,我们发现了一条大蝌蚪,中指粗,大约十厘米长,尾巴占了很大比例,背上是淡橄榄绿色有几条横纹,瞳孔有点正方形,虹膜也是橄榄绿色。蝌蚪太难拍了,最后不但没拍好蝌蚪,还招来好几条蚂蟥。

幸运的是,我站在水里,这种叫山蛭的蚂蟥游不过来。不过,腿还是被什么给撞了,惊出了我一身汗。电筒一照,一只蛙正向上游泳。抓来一看,它的背部就像癞蛤蟆,但瞳孔是横着的椭圆形,虹膜是绿色的,很特殊。这就是墨脱的特有种——墨脱棘蛙。其他棘蛙的瞳孔一般是长得像铜钱的方孔。

墨脱棘蛙(蔡波拍摄)

第二天,我们出发去周边考察。

汗密周围(蔡波拍摄)

多雄河上下3公里以外基本还保存着原始森林。

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到处都是。凡是有个树枝,都会挂满厚厚的绿色苔藓,有的地方还垂下来。腿粗的藤条,爬上了大树,点缀着整个森林。

汗密的原始森林(蔡波拍摄)

大树根有点板根的味道,有的树根抓着巨石,有的树根盘在地上。树根紧贴地面,围起来一个个水洼,集满了树叶和雨水,形成了一个个泥淖。一脚踩下去,能淹过小腿。我们只好踩着树根前进。

原始森林的倒木,倒下去也有半人高,像一堵墙(蔡波拍摄)

老去的乔木,被岁月腐蚀,经不住冠顶的压力和风水雨打,终于倒下,横在森林里,像一堵墙,长毛了,还有些兰科植物和蕨类植物附生在上面。要想过去,就必须得爬上去,再跳下来。徐波老师一行在这片林子里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长喙厚朴和喜马拉雅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清树

忽闻蛙声一片︿( ̄︶ ̄)︿

几天后,我们打算从墨脱去大岩洞,专门调查这边的特有物种高山舌突蛙。

高山舌突蛙是稀有的舌突蛙属物种之一。关于属的分类地位,科学家们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有的科学家从形态方面研究,认为它们是浮蛙科的成员,也有科学家从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认为它们属于亚洲角蛙科的成员。

高山舌突蛙最早是在大岩洞附近被发现的,1997年才被正式命名。但由于个体小、行踪隐蔽,所以一直以来,它们的分布范围和具体习性还仅仅局限在最初的认识上面。

从汗密到大岩洞的途中,我和大江在针阔混交林里听到一片叫声。

这时的时间是上午十一点半,还是大白天,天空非常晴朗,一束束阳光从大片大片的杜鹃树叶穿透到原始森林里,照射在树根上的苔藓上面,绿得晶莹剔透。树根也被苔藓盖满,下面是空的,很潮湿。

这片叫声不大,但穿透力似乎很强,“嘎嘎嘎嘎”地漫山遍野都是。不像昆虫,倒像一种蛙。

可是,在这种时间和天气里,会有蛙出现?

一般蛙多在夏天的晚上出现,这晴朗的白天也会有吗?我钻进林子去听,感觉声音可能在苔藓或者匍匐的树干下传出,但是没有找到蛙。我们带着疑惑在这片林子待了大半个小时。谢老师过来了。他说他也听到了蛙叫,猜测可能是高山舌突蛙。我们三人一路走,直到下午两点半的时候还能听到叫声。

这边山的针叶林很原始,不少树都有三四人合抱那么粗。树干上挂了不少手腕粗的藤条,像挂面一样。一路上还能看到石头上的独蒜兰。

草丛中的独蒜兰(蔡波拍摄)

满树的苔藓,一层绿油油的蕨。对面山上还能看到溪沟里的雪堆。过了一条溪流,转了两三个弯,就看到一大块岩石下的一栋木屋。

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大岩洞(蔡波拍摄)

在大岩洞调研高山舌突蛙︿( ̄︶ ̄)︿

大岩洞没有了蚂蟥,但有了另一种烦人的动物——吸血蠓。

因为交通原因,以前似乎还没有昆虫学家来墨脱调查过,所以也不知道这种蠓是哪个种,只知道这是一种特别小的吸血蚊子,五六只估计才能凑够一粒芝麻那么大,闻着人味儿就来,无孔不入,有时候牛仔裤上都能看见密密麻麻贴了几十只。好在裤子厚,它们没法吸血。只有火塘边没有蠓,所以后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腊肉味儿,多日不绝。

不过,裸露的皮肤会遭殃。脸上,手上,甚至头皮。不一会,周边就像下起蒙蒙细雨似的,这些小蚊子都围着脑袋转。顷刻间,所有人的脸都被咬了一团团的疙瘩。蚂蟥和它们比较起来,小巫见大巫。谢老师被咬得最厉害,整个脸都肿了,痒得生无可恋。

我在想,佛祖释迦摩尼那特殊的头型,是不是就和这些蚊子有关系?

晚上,蠓睡觉去了,我们就出来调查。

大岩洞客栈周围有不少高山舌突蛙的声音,只觉得是在苔藓或者枯枝落叶下面,但就是看不到它们。从白天到晚上,叫声没停过。

刘锋对声音定位比较准确,最终根据声音,定位在了一丛草附近。我们在那找了很久,才终于在草下苔藓的空隙里找到了一只。然后又在附近的草丛里找到一只。它们只有拇指那么大,眼后有一块小黑斑。

不过后来,随着我们对高山舌突蛙认识的加深和方法的改进,在一个地方半个小时内看到三五十只不成问题。

高山舌突蛙(蔡波拍摄)

在这个晚上,不得不说的另一件事情是,谢老师在这里发现了墨脱棘蛙。

2012年出版的《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谱》里记录墨脱棘蛙在马尼翁到汗密有分布。汗密的海拔在2200m左右。而这次发现将墨脱棘蛙已知分布范围扩展到了大岩洞,海拔上升到了2900m。

到大岩洞的第二天,就需要找高山舌突蛙的分布范围了。

早上简单吃了点包菜混着几片罐头肉煮的面条后,我们就出发了。这一路上,景色美得让人不想离开。

大岩洞附近有雪堆,雪堆下面有个很大的洞,洞里有条小溪。我们就在这小溪边洗漱。(蔡波拍摄)

大岩洞客栈下,一大片绿油油的沼泽草地,绵延有几百亩。边缘是大松林,林下是大叶子的一种杜鹃。远方还印衬着雪山和瀑布。我们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地踩过去,还好草地不是想象中那样陷脚。底层全是一种苔藓铺就,一根就有二十厘米长。苔藓层里,时不时长出一些类似石菖蒲的植物,还有很多其他小草。

-------------前方多图预警--------------

一种大叶杜鹃(蔡波拍摄)

另一种杜鹃(蔡波拍摄)

一种岩须(蔡波拍摄)

吊钟花(蔡波拍摄)

沼泽中,有几条小溪流,清澈见底。在源头,居然还有一个池子。(蔡波拍摄)

和汗密差不多,河的两边都是原始森林。河对岸的森林更加原始,放眼望去,全是高大的杉树和大叶杜鹃,没有道路。苔藓铺满树干和地面,树干贴着地,脚基本都是踩着树干走。门巴背工在前面砍路,我们在后面跟着,稍不注意就走岔道了。

树干上的独蒜兰(蔡波拍摄)

这边也到处都能听到高山舌突蛙的鸣叫。说明这些家伙并不只在多雄河大岩洞这一侧,而是河对面也有分布。

在大岩洞待了几天后,我们准备出发前往拉格。路的周围还是原始森林,和大岩洞差不多,上层是高大的杉树,下层是杜鹃林,苔藓“铺”得到处都是。瀑布下面,必定是一片灌丛或者草地。

拉格附近(蔡波拍摄)

门巴古道一上一下,颇有韵味,只是刘锋说得很恰当,“下的坡是欠的债”。因为拉格海拔更高,就算偶尔下坡很爽,但总得用更费力的上坡来还。

而高山舌突蛙的鸣叫从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方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