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去凉来,今日立秋!这些习俗你还记得吗

本文专家:

王桂真,国家一级营养师,一级健康管理师

黄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今日,我们迎来了秋天的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指的是暑去凉来,也有指作物快要成熟之意。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而秋季是天气由暖转凉的过渡性季节,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诗意

在历代人眼中,秋,都是一个代表美的符号。

刘禹锡赞秋咏秋之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营造出的辽阔而富有生机的画面,引人奋发向上。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幅流动着的壮美图画,更是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自然的哲学之美。

而刘言史《立秋》中的:“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把一个金灿灿的季节悄然而来的画面,描写得惟妙惟肖。

立秋·三候

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不同于暑天的热风,让人感到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由于昼夜温差加大,室外植物上凝结了露珠,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此时的寒蝉因秋天的到来感阴而鸣。

立秋·常识

虽然节气已经步入“立秋”,但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其实还没有到来。季节的划分要根据“候平均温度”来判断,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能算得上秋天。

而且中国疆土辽阔,各地区的气候有差别。尤其是此节气内,南方地区才刚刚告别台风雨季节,更加酷热难耐。因此中国医学把自“立秋”至“秋分”的这段时期称为“长夏”。

立秋·习俗

啃秋

啃秋又称“咬秋”,意思是在炎热的夏日把“秋”咬住。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一家人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啃西瓜,就是“啃秋”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啃秋”也意在抒发丰收的喜悦之情。

贴秋膘

人们在在立秋这天悬秤称人,把立秋的体重和立夏时做对比。夏天人们普遍缺乏食欲,而一到立秋,便纷纷胃口大开,于是用“贴秋膘”的办法弥补夏天损失的美味。于是在立秋这天要吃炖肉、烧肉、烤肉等各种各样的肉来“以肉贴膘”。

食秋桃

浙江一带有立秋食秋桃的说法。立秋当天每个人要吃一颗桃,吃完把桃核留下,等到除夕时,再偷偷把它丢在火炉里烧成灰,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在新的一年里免除瘟疫。

秋社

秋社起源于汉代,是祭奠土地神的日子。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恰逢收获结束,百姓纷纷在这一天祭神答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留了“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

秋忙会

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济贸易交流大会,人们再次交流生产工具、交换粮食和生活用品、变卖牲口等。大会期间还会上演跑马、耍猴、戏剧等文艺节目。

立秋·养生

防寒防燥

立秋后虽然天气仍然炎热,但早晚温差变大,虚弱人群应避免早晚寒气。另外,立秋后天气干燥,应多食用清热、润燥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梨等。

调养起居

立秋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应避免赖床和熬夜,保持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习惯。早卧可收敛阳气,早起可舒展肺气。

合理添衣

立秋之后天气变化多端,应正确增减衣装。古人讲究“春捂秋冻”,不要太早穿长袖、加外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这样反而容易致病。

适当运动

立秋气温渐凉,比炎热的酷暑天气更适合运动。爬山、慢跑等运动都很适合秋季进行。但要注意,爬山时应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上下山时可适量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

养护脾胃

立秋时大家都忙着“贴秋膘”,但此时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还需注意养护脾胃,防止胃肠疾病。尽量少吃不好消化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建议食用健脾胃的薏米、莲子、冬瓜等。

不要贪凉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气温较低,不要长时间吹空调、风扇,夜间也最好不适用凉席,以免出现局部酸痛、腹泻等症状。另外,受凉时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也很容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