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为笼络汉人几乎照搬明朝旧制,唯独屏弃这项恐怖的制度

1644年3月,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明朝末日到来。19日清晨,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覆灭,李自成成为北京的主人。

但是仅仅一个多月,4月30日,李自成便匆匆撤离北京,一年后灰飞烟灭。李自成撤出后,清军进占北京,开始了对中原地区二百多年的统治。

清军趁中原地区内乱入关,有明显的趁火打劫之嫌。但是清朝的入关客观上阻止了中原地区再次陷入长期的分裂局面。历史上汉朝终结后动荡三百多年,唐朝亡国后分裂四百多年,而清朝的钻营让中国得以在大一统的背景下继续走了下去,这是今天我们继承幅员万里国土的物质基础。

清朝入关,为迅速取得天下,采取了很多笼络汉人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承明制,不仅政府机构的设置照搬明朝,照旧起用汉族降臣,就连宫殿也是直接使用明朝紫禁城,可谓理直气壮反客为主。

▲李自成(1606.09.22—1645.05.17),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

毫无疑问,这一做法吸引了大批明朝旧臣,特别是饱受李自成戕害的官僚们。照搬明朝官制的做法让他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反正自己能身居高位尸位素餐,管他谁做皇帝呢!毕竟他们早已经是寡廉鲜耻的行尸走肉。

但是有意思的是,作为明朝一大特色的厂卫制度,清朝却出人意料地抛弃了,锦衣卫也只是在顺治年间昙花一现,清朝似乎在有意废除这一王朝毒瘤。但是厂卫制度作为皇帝的利剑,确实大大加强了皇权,难道清朝皇帝就熟视无睹?

那么,清朝不继承厂卫制度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1、从“法统在手,天下我有”到“想做奴才而不得”

厂卫制度在明朝是特务恐怖统治的代称。特务恐怖统治最早可追溯到周厉王时代,“道路以目”最终导致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放逐;唐朝武周时代,为加强统治,武则天也曾大搞特务恐怖统治,结果被逼宫。特务统治臭名昭著,得罪了皇权之外的所有人,自然受到他们的反抗。

虽是千夫所指、臭名昭著,但是却可以帮助统治者有效监视下属及百姓的不法行为,有助于统治的实施。朱元璋出身贫农,性格较偏激,对整个官僚阶层至始至终没有足够信赖,他需要特务监视他们!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

明朝的君臣权力斗争从立国时代就开始了。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意在削弱士大夫的相权,但是很快遭到士大夫的强烈反扑。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朝几十年武将积累毁于一旦,文官势力趁势崛起,皇权受到极大威胁。

此时的皇帝是单枪匹马,想要彻底搞定日益庞大的士大夫集团的难度与日俱增。所以皇帝除了锦衣卫,不得不寻找更可靠的同盟,这时候宦官走上前台。

从永乐时代开始,东厂建立,宦官开始成为皇帝的重要帮手。朱棣给宦官普及文化知识,掌握了文化的太监开始呼风唤雨,祸乱朝纲。

终明一朝,虽然太监始终是皇帝的忠实同盟和奴仆,但终归是祸乱王朝的不稳定因素。到了清朝,统治者汲取前朝教训,不再给宦官普及文化。没见过市面,自然没有祸国殃民的追求。同时清朝不允许太监监军,这再次限制了宦官阶层的权力。由于皇帝防备,所以客观上宦官已经不是皇帝最重要的同盟,因此东厂等机构就无法再兴风作浪。

▲明朝的锦衣卫

在明朝,士大夫和皇帝的斗争是公开和激烈的,讨论的内容都会作为政策下发。明朝士大夫认为虽然皇帝掌握了法统,但是自己掌握了道统,这是和法统抗衡的资本,因此有海瑞这样的诤臣据理力争。但是到了清朝,统治者宣布自己不仅掌握了法统,还兼着掌握道统,所以你们这些大臣就是我的家奴。清朝的政策下发开始秘密化,皇帝乾纲独断,大臣只管执行即可。

所以清朝是一个“想做奴才而不得”的时代。这样的条件下。皇帝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宦官来帮助自己对抗士大夫了,所以也没有厂卫制度存在的必要了。

2、从“统治深至县级的民主”到“势力远至乡村的专制”

今天的我们,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也就是政府的统治末梢最远到达乡镇一级。而在明朝以前的很长时间,中央帝国的统治末梢最远到达县级,即县令是皇帝大人钦点的,作为皇帝的意志来统治。而在县级以下,统治的留给乡绅,也就是地主。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成熟的统治形式,这种统治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央帝国统治的稳定,还发挥了地主们的主观能动性。

▲明朝版图

但是这种稳定在明朝开始出现松动。首先经历了异族统治,原有的乡村结构受到毁灭性破坏,地主已经不能担起维护一方平安的重任,于是皇帝们只好亲自上阵。在广大乡村,如何保证农民兄弟在半夜不聚在一起密谋造反的事情?所以皇帝需要东厂的人去打听,然后报告皇帝。所以皇帝需要厂卫,他们是皇帝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这个时候,农村地主阶级缺口有多大,那么就需要多少厂卫的人。虽然不是为了余粮,但是大家维护统治稳定的目的却是如出一辙。

但是到了清朝,一切又不一样了。作为大一统王朝的继承者,清朝也面临着广阔的国土面积,没有厂卫制度总不能让皇帝做睁眼瞎吧?

当然不是!清朝虽然没有厂卫制度,但是却有比厂卫制度更加恐怖的杀器:八旗。八旗最早是后金军队的一种组织形式,八旗制度之下,后金人亦兵亦农,保证了战斗的同时不耽误生产。这种制度在增加战斗力的同时也将所有的人都做了编户。换句话说,就是对所有人都进行了严密的人身控制。

▲八旗蒙古

这样的制度下,所有人都是战争机器,也就没有啥造反的机会了。既然这么好用,当然要推广。征服漠南蒙古后,后金在蒙古实施蒙八旗制度;在入关后,又推出汉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作为一种军事制度,也在发挥着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将汉八旗地位提高,和满八旗一视同仁,为了得到主子垂青,这些人势必要投其所好,做一个合格的奴才,这些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汉八旗和满八旗一样,组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同盟,这个同盟凌驾于普通百姓头上,充当着中央帝国眼线和打手的作用。

很明显,这是一个自觉地机制。在元朝中断的基层统治形式似乎在清朝又重新建立了。有了这一庞大的组织存在,厂卫制度自然无用武之地。

清朝农民起义次数远远低于明朝,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将统治末梢延伸至乡村,因此做到了将祸患扼杀于摇篮。

3、从“有底线的家国分明”到“毫无底线的家天下”

《大明王朝1566》中,由太监杨金水负责、商人沈一石监工的江南制造局不是民间作坊,不是国营企业,而是嘉靖皇帝本人的私产。从明朝初期开始,皇帝开始放下架子,与民争利。京城周边的良田早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私产,皇帝是其中最大的股东。

有了产业就会有收入,这些产业属于皇帝,收入自然也要装进皇帝大人的腰包,跟国库是没有一毛钱关系的。皇帝的腰包和国库形成了“内外库”制度。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第四子

一般情况下,内外库是互不干扰的,除了国库给皇帝发工资。剩余其他的,由于是士大夫掌握,所以皇帝挪用,需要打欠条,写声明,最后还要还,想想都头大。所以给后宫添置家具什么的皇帝宁肯自己掏腰包。甚至朱棣北伐时所用的军费都是出自自己的内库,这是一项庞大的开支,所以不能小看了这个腰包。当然了,朱棣的钱,是太监郑和下西洋挣回来的。

郑和之后,航海停止,哪里才能继续创收呢?除了收地租和江南制造局等,在万历时期,皇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收矿税。收钱的事,必须是自己信任的厂卫去干。但是很可惜,这样一个好的创收计划硬是让士大夫们挡了回来。因为,矿山是他们的饭碗。

▲郑和下西洋

但是清朝不一样了。没有了内外库之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时候,国库成了皇帝的私人钱包,这是封建专制集权的最疯狂体现。

此时,天下所有人都为了这个钱包而努力,皇帝也就不需要厂卫的人帮忙收钱了,高!实在是高!

清朝虽不设厂卫,却比厂卫统治更严密恐怖;虽不重用宦官,却阉割了所有人的灵魂。专制之恶,比于厂卫之恶远甚!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