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动物的防御“技能”真让人大开眼界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防御行为(种间)、攻击行为(种内)、觅食行为、贮食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它能够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和繁衍。

防御行为(defensive behavior)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防御行为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两大类。

不论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初级防御都能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具体包括:

穴(洞)居:很多动物生活在洞穴或缝隙中,如蚯蚓、鼹鼠几乎终生都生活在地洞中。再如野兔白天藏身洞穴内,只在早晨和夜晚才出来活动,其地下洞窟纵横交错、相互连通,在不同位置有多个隐蔽开口,就算被天敌发现也会就近钻入洞内进行躲避,可谓“狡兔三窟”。

保护色:很多动物的体色都与周围环境背景色很相似,因此不宜被天敌发现,如生活在池塘的青蛙背是绿色,而生活在山涧石块上的棘胸蛙背是深褐色。有些动物的体色还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如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夏装”。

警戒色:有些危险或有毒性的动物往往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这样能够对天敌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有利于其自我保护。如有些蛾类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身上有毒毛,如果被鸟类吞食,这些毒毛就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尝到这种苦头的鸟类再见到同样幼虫就不会再吃了。

拟态:有些动物的外观形状、色泽斑纹等与其他生物或环境非常相似,很难分辨。如枯叶蝶变成了“树叶”,还狡猾地伪装了点破损的地方;兰花螳螂像一朵鲜艳的兰花。

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能增加与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具体包括:

回缩:遇到危险,有壳动物(如河蚌、龟、鳖)将身体缩入壳内,有刺动物(如刺猬、豪猪)滚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保护自己,让捕食者“无处下口”。

逃遁:很多动物在捕食者接近时往往靠跑、跳、游、飞等方式迅速逃离,逃遁路线或为直线或不规则折线。如羚羊被猎豹追逐时经常变换逃跑路线以迷惑、甩脱敌人。

假死:有些捕食动物只攻击活动中的猎物,因此很多动物会靠“装死”来逃避捕食者。如负鼠在一动不动装死的同时,其肛门腺还能放出有腐尸味道的气体,“死”得很逼真。

转移捕食者攻击部位:很多动物通过诱导捕食者攻击自身非要害部位而逃生,可谓“丢车保帅”。如壁虎被追逐时,尾部能自断脱落并不停摆动,吸引捕食者注意力,壁虎乘机逃脱,之后还会长出新尾。

反击:最后的防御手段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牙、角、爪、毒液、生物电等)进行反击,如黑颈射毒眼镜蛇在遇到难以吓退的敌人时,通过收缩肌肉挤压毒腺将毒液从中空的牙齿中喷射出,目标直指敌人的眼睛,若直接接触毒液会导致终生失明。

当然,上述防御行为都是动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绝对有效,如具有保护色的动物,虽然可躲过依靠视觉捕猎的天敌,但往往会被嗅觉或听觉发达的天敌所捕获。

作者:李晋军

审稿人:江建敏

图片来源网络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