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作为非主流存在的双手刀,为何在明代大放异彩?

大约在四千多年前,中国结束了石器时代,逐渐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是各类武器的主要材质之一。青铜,其主要元素是铜锡合金,以及少量的铅锌。铜、锡的比例不同,所产生的青铜在形状上千差万别。而且,青铜的配比存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矛盾:铜的含量高,则青铜的柔韧度好,不易断,但是硬度低,难以磨成锋利的刃;锡的含量高,则青铜的硬度高,而且可以研磨的非常锋利光滑,但是韧性差,甚至可能像玻璃一样易碎。

因为青铜的这个特性,青铜时代的刀剑都很短。也就是说,中国刀剑一开始出现,便是以单手的形式存在的。

上图:长度只有55厘米的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

到了铁器时代,骑兵开始盛行。秦汉骑兵的近身作战以马上劈砍为主,故而一直沉寂的刀,成为骑兵的主要兵器之一。因为骑兵在马上不便双手持刀,所以也都是以单手的环首刀为主。并且在同时期,步兵也开始认识到刀的优势,开始普遍装备环首刀。

上图:徐州博物馆馆藏的汉代环首刀

在当时,步兵的长兵器主要为卜字戟。为了克制戟兵,刀手除了环首刀外,还装备了专门克制戟的钩镶或者大盾,一手持刀,一手持盾,成为汉军的典型形象之一。虽然零星出土过汉代到三国时期的双手刀,但是单手刀才是主流。之后的魏晋一直到隋唐,战刀依然多为单手刀。

上图:西汉兵马俑,一手持刀,一手持盾

上图:专门克戟的钩镶盾

宋代则是刀具的一个大变革时期,伴随着铁甲和重甲骑兵的普及,步兵刀开始向重型化发展。宋代的手刀一改过去细长的风格,变成尖头、宽片的厚重形象,并且出现了刀镡,用刺击和大力的劈砍造成对着甲敌人的伤害。尽管宋刀厚重,但是依然是以单手刀为主。

上图:宋代墓室壁画中手持手刀的宋军形象

然而,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代后期,双手刀却在中国大放异彩,一度成为主流。甚至在明朝灭亡之后很多年,满清的绿营兵依然使用双手刀作为其主要的战刀。我们今天的苗刀,也是明朝长刀的后裔。

上图:苗刀

需要注意的是,苗刀在尺寸上和明代双手刀有出入,并不等于明代双手刀。

按照明代后期成书的《武备要略》记载,明代称双手长刀为单刀,因为双手共用一刀,故而得名。单刀分为两种,一种是弓弩手使用的单刀,长三尺六寸,即115.2厘米,一种为刀手使用的单刀,长四尺九寸,约157厘米。

就目前来看,明代单刀的刀法大致有两种,一种以《辛酉刀法》为代表,一种以《单刀法选》为代表。现在很多人将明代的《辛酉刀法》和《单刀法选》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刀法。

《辛酉刀法》使用的多为五尺大单刀,侧重在战阵中的使用,步法稳健,劈砍有力,而且刀镡前有一尺长的铜制护刃,在某些招式中,可以用一支手握持刀柄,一只手握持护刃,以增加力度。

上图:韩国人演示的《辛酉刀法》,可以看到该刀法独特的握刀方式

而《单刀法选》侧重私人比武和防身,使用的多为三尺六寸的弓弩手苗刀,刀镡前没有护刃,但是更加灵活,甚至有趁人不备丢出暗器的招式。我们今天的苗刀刀法,大多源自于《单刀法选》:

上图:《单刀法选》中的飞刀势

其实,明代双手刀的盛行,不得不提一提我们一衣带水的“好邻居”,日本。

日本刀虽然深受中国刀剑的影响,但是却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早期文明,就是各种外来族群即渡来人和本土土著的大杂烩,其刀剑也没有自己的特点。汉代,强盛的中国开始极大的影响日本,日本也出土了东汉时代的环首刀,日本也有很多本土锻造的“环头大刀”出土,中国式刀剑成为日本的主流。

到了三国时期,日本的邪马台(读音ye ma tai,即Yamato,大和)国曾经遣使入贡,为了表示答谢,魏国皇帝赐邪马台女王卑弥呼各种礼物,其中就包括两把“五尺刀”(三国五尺约合今天的120厘米)。(《三国志-东夷传》)这应当是文字记载的日本双手刀的开端。

上图:出土的东汉环首长刀,长约115厘米

在中国刀的影响下,日本在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代),发展出了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刀:毛拔形太刀。随后,毛拔形太刀又演化为我们今天的太刀,进而又演化出胁差、通铠、打刀等等我们今天常见的日本刀种类。

上图:毛拔形太刀

因为日本独特的政治制度和作战环境,决定了日本刀造型纤细,装饰华丽的特征,从宋代开始,精美的日本刀就成为了中国士大夫们的收藏品。欧阳修就曾经从浙江福建一带的商人手里购得一把日本刀,并且作诗称赞其“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的精美做工。

上图:装具精致的太刀

在明初,海外贸易由政府管控,其他国家的商团凭借明朝政府的“勘合”(相当于今天的签证),在指定时间与地点与明朝政府进行贸易,史称勘合贸易。而明朝的中日勘合贸易中,日本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经常一次贸易便向中国出口数万把日本刀。

到嘉靖年间,明朝因为日本使团出现械斗而终止了与日本的勘合贸易,这也是倭寇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到这个时候,明朝已经累计进口了数十万把各式日本刀。而且,这期间明朝也自己少量生产日本刀,称之为“倭滚刀”。

但是此时的明朝对日本刀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因为明朝购买日本刀,纯粹是因为便宜。虽然采购价格远远高于日本国内的价格,但是考虑到两国以中国货币进行结算,而且当时的中日消费水平差别很大,对明朝政府来说这已经算高性价比的产品了。

到了倭寇横行的嘉靖时期,日本倭寇的五尺长刀(野太刀)给明军留下了深刻映像。之前主要应对北方边患的明军从未遇到这样的对手,故而明朝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生产自己的双手长刀,也就是单刀。

上图:明代古籍《武备要略》,明确说单刀“自倭奴”

但是,明朝不是简简单单的仿制,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风格,综合了中日刀剑的优势,使其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比如说,明朝生产的单刀是用来批量装备军队的,故而有很强的制式化,其规格非常统一,从造型、做工、用料等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有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单刀因为其长度在慌乱之中难以快速拔刀,故而明朝强调在军阵之中可以采取互相拔刀的方法。不同士兵的刀可以互换使用,可以看出当时的明军对装备规格的统一化上有很强的自信。

上图:明代《单刀法选》中的你我拔刀势

现在有一种说法,即认为明朝的双手单刀是完全本土的。然而无论是《武备要略》还是《纪效新书》、《单刀法选》都承认单刀是受日本刀影响发展而来的。

其实,承认学习他国,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日本人可以学习中国的唐刀形成了日本刀,我们再借鉴日本刀形成自己风格的单刀,又有何不可?文明本身就是在互相交流之中走向进步的。要是较真的话,全世界热兵器的源头都是中国,然而这一百年来,我们不都是积极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热兵器技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