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如果此地被德军占领,苏联只有挨打的份

近代战争史中,石油是无法忽略的一个因素,任何一场现代战争,都摆脱不掉它的影子,是“左右地缘政治和国家命运”的“战争血液”。

二战时期,德军就看中了苏联高加索地区,并企图“消灭苏军、夺取最富饶的产粮区和石油产地以及打入近东和中东地区”。

德军闪击苏联一年多的时间里,希特勒将目光聚焦在以生产粮食和石油为主的高加索地区。要知道,自1939年战争爆发后,德国的石油来源仅依靠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国内加工的油料替代品和从苏联进口的石油,而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进口已堵死,此时盟军又对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严重影响油田的产量。

希特勒和德军总参谋部在考虑东线1942年夏季攻势的主攻方向时,自然而然想到了高加索油田。于是,德国最高统帅部于1942年7月23日发布第45号训令,实施代号“鼠曲草”作战计划,企图围歼部署在罗斯托夫以南及其东南的苏军,攻占北高加索。一旦成功,派1个集团军群从西面迂回高加索山主脉,夺取新罗西斯克、图阿普谢;再派1个集团军集群从东面进行迂回,攻占格罗尼、巴库;尔后前出到第比利斯、库塔伊西、苏呼米等地域,与部署在苏土边境的26个土耳其师建立直接联系,最终为入侵近东和中东创造条件。

我们先来看看苏联能源中心--高加索地区。

早在19世纪晚期,俄国人在西方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就在这里开采石油。至二战前,巴库油田与高加索油田,为苏联提供了强劲的经济发展能源。

二战爆发后,由于德军迅速占领生产煤炭的乌克兰顿巴斯煤矿,苏联军事工业和战争机器所依靠的能源只剩下西伯利亚、中亚和高加索。

而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尽管能源储备巨大,却历来发展速度跟不上,连输送管道都无法全部完善,一时难以满足满负荷工作的苏联战时经济需要。因此,苏德战争进行到第二年,高加索油田的战略地位便不言而喻。

两军于1942年7月25日至1943年10月9日在此实施会战。当时,苏军的唯一任务就是阻止德军。

会战分为德军进攻、苏军防御阶段两大作战阶段。

同年7月25日,德军A集团军群从顿河下游各登陆场向萨利斯克、斯塔夫罗波尔、克拉斯诺达尔等方向发动进攻。苏军南方方面军在德军优势兵力猛攻下向南面和东南退却。至26日,德军推进80公里。

三天后,苏军统帅部将南方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合编为北高加索方面军(布琼尼元帅任司令),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由该方面军指挥。第9、第44集团军合编为外高加索方面军北集群。

至7月底,德军将坦克第4集团军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大大削弱德军北高加索集团。不过,此时德军兵力还占较大优势。

1942年8至12月,苏军在顽强的防御战斗中抵抗德军。期间实施了阿尔马维尔—迈科普战役、新罗西斯克战役、莫兹多克—马尔戈别克战役、图阿普谢战役、纳尔奇克—奥尔忠尼启则战役,消耗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甚至反突击重创德军主要突击集团坦克第1集团军,为转入战略进攻准备条件。

到了1943年1月1日,苏军在3个空军集团军的支援下,向季霍列茨克与克拉斯诺达尔、莫兹多克、阿尔马维尔等多方向发起进攻。之后,苏军乘胜追击,发动一系列战役。至10月9日,苏军收复塔曼半岛,战役遂告结束。

最后,苏军一共歼灭德军40万人,解放了大片被占领土,彻底粉碎了德国的战略企图。仅在苏联红军实施进攻战役期间,德军就损失官兵28.1万人、坦克1358辆、飞机2000架,火炮和迫击炮7000余门、汽车2.2万辆,以及其他许多武器物资。

此外,该战役,也直接影响了德军进军斯大林格勒进程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