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国学教育之”止于至善”,反思急功近利的教育现状

“止于至善”源于《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古代的中国,教育的根本不是培养技能,教授知识。而是养成德行,”止于至善”就是让个人的品德达到最圆满的境界。这与古代西方的教育认知有本质的不同,西方的哲学和教育追求的是心智的开发。

在本文,只是站在中立的角度看问题,不讲道理只讲事实。《大学》是一本古代中国的核心书刊,几乎影响了整个亚洲的文化进程。宗旨是: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改造民风。就这一点充满了社会的人文关怀,满满的正能量。

思路是这样的!

一个人如果想有成就,首先要确立一个人生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静下心来做学问,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心理素质标准:内心是安闲舒适的。不要小瞧这个标准哟,不信你试试,能不能做到这一点,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对将军的评价标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出自苏洵《权书·心术》。形容沉着镇静,遇事不慌。)这个标准几乎是封疆大吏级别的。

当一个人的内心达到安静如水,波澜不惊的状态,就能全神贯注的思考问题,无论做什么都会有所收获,成就不会太小的,因为效率高吗。

《大学》认为,做学问和干事业一样,都是有核心因素和细枝末节的,都有自己特殊的规则,只要按照游戏规则玩就可以了。

我不是一个国学的倡导者,但是我觉得读一读《大学》,真的很有必要,中国的教育现状和好,近代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过于的急功近利,这一点并非有错,但是的确欠缺了根本的东西,看看国学少一些浮躁,对自己和社会都好, “止于至善”真的好难,但是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静下心来,付出一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