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裙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条“裙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个话题引爆了全世界社交网络。

争论中的狗血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去除掉这一争论中的的一些狗血因素——

狗血之一:争论的是这条裙子实物还是这张图片上的“裙子”的颜色?

如果是前者,那么通过一张图片来判断一件实物的颜色,就是彻底的狗血剧。相应的问题应该是“你猜,这张图片上显示的裙子的实物是什么颜色的?”

但是,就是有很多专家“勇敢”地站出来通过讲解什么照相成像原理和色彩影响因素来试图说明这条原本蓝黑相间的裙子在很多人看来怎么变成白金相间的。事实上,这不是什么颜色判断而只能是摇卦算命了。

如果是后者,问题原本应该很简单,就是你“眼中”这张裙子图片的颜色,跟裙子实物之间不应该有任何联系。

但是,就有人依据某些裙子实物原本是蓝黑的所谓“真实”信息“看出”图片中裙子是蓝黑。

更有人说,起初看到的是白金,后来了解到75%的人看到的是蓝黑,或者看来某某科学解释,又或者了解到裙子实物本身的确是蓝黑后,而更弦易张,“再怎么看怎么都是蓝黑”了。也就是说,在这些人“眼中”这张裙子图片在显示和观看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了“变色龙”。事实上,这是接受了心理暗示的结果。

狗血之二:用照片处理技术来解释。

这些人虽然争论的的确是照片中裙子的颜色,但是,却用改变图片白平衡、光照亮度、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的方式来改变图片本身显示的颜色,来说明可以“看到”不同颜色。

事实上,这些技术改变了图片客体本身,他们看出的不同颜色原本就是不同客体的颜色,而非同一客体所显示的不同颜色。

在目前流行的所谓最“权威”的、来自国外WIRED网站的解读中,出场的两位科学家自己分别看到的是白金和蓝橙,并用个体差异或大脑自动白平衡处理中对于不同色彩的预判和处理来进行了解释。事实上,这种解读仍然偏离了事情的本质,因为至少不符合色彩的恒常性原理——人们在一定范围条件内看到同一事物的色彩是相对恒常不变的。

狗血之三:改变显示器设置。

有的人则通过改变显示器设置来“看到”不同的颜色,事实上这跟改变照片显示条件同样改变的是客体本身。我们的显示器是依据RGB色彩混合理论设计,三原色中每种色调分为255个色阶,因此可以显示255×255×255供1600多万种色彩。我们评价一张图片的色彩只应该用相同的显示条件,即设备默省设置才具有可比性,改变设置本身事实上就是改变了图片本身。

色彩视觉生理学

抛开上述狗血因素,很多人坚称自己从一开始看到的就是白金或者蓝黑,同一事物不同人真的可以看到不同颜色吗?

这是可以的,因为事物的色彩并非客观的,而是人们的主观感知,是大脑的产物。但是,对于绝大大多数人正常人而言,这种差别非常细微。

通过了解色彩视觉生理学会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事情的本来。

色彩是一种主观感知

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知途径。研究发现涉及视觉处理的大脑新皮层占感觉皮层的55%,体感皮层占11%,而听觉皮层仅占3%,说明了视觉的主导性。

视觉感知的信息是多层次的,色彩感只是其中之一,是人类大脑对于不同波长光线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我们知道,很多动物“眼中”世界就完全是黑白的,而另一些动物比如鸟类就有着比人类更发达的色彩感觉系统,它们眼中的四种视锥细胞帮助它们获得更加缤纷灿烂的色彩感知。可见世界的色彩并非是客观存在一成不变的。

进入我们眼睛的主要是外界光源照射到物质后产生的反射光线,物质的色彩其实主要(不是全部)是照射光线中被吸收掉的那部分特定波长光线,也就是说进入眼睛的偏偏是特定波长缺失的光谱,是人脑基于经验通过计算互补后才产生相应色彩。

光线通过眼睛各种高保真透明介质被聚焦到视网膜。人类视网膜上有4种感光细胞,3锥1杆。杆状感光细胞对于光照强度高度敏感,最强日光可以达到它们的感受饱和度,微弱光线也足以刺激产生感觉,因而可以帮助人类在暗夜中看到事物。这种细胞不负责事物的色彩。

3种锥状细胞中含有对于人类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光吸收敏感性的色素物质(目前仍然没有获得),因而对于不同光线敏感。也就是可以感知事物的色彩,所感知的分别对应短波长(蓝光)、中等波长(绿光)和长波长(红光)一定范围的光线,而非单一波长的特定光线。而且三者具有一种重合度,如此可以感知到全部可见光的波长,以及不同强度,互相组合可以形成至少千万种不同色彩。这也是目前色彩的三原色混合理论。

这3中锥状细胞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因此,在暗夜人类不能感受的事物的色彩。另一方面,超高强度光照同样干扰到其正常工作,因此,高亮光线下人类感知色彩能力也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细胞内的感光物质主要是一种相对大分子的视蛋白和小分子的视黄醛(维生素A异构体),相应波长光线被感光物质吸收后引发结构改变,导致细胞膜产生电位改变而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传入视网膜的节细胞,各种光线不同波长和亮度信息产生的电信号在这里进一步被编码后,沿着其轴突构成的视神经,经过繁杂的中继传入大脑视觉皮层,经过处理后在大脑产生相应的视觉,包括色彩感。

人类视觉感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可见,视觉是大脑产物,是一种完全的主观感觉。但是,人类是在相同的环境下进化而来,对于绝大多数正常人而言所产生的各种感觉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对于世界的共识。否则,人们对于不同事物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感知和认识,那么这个世界是够丰富多彩了,但是也就不可能形成任何共识了,没有共识也就没有交流的可能,世界就完全是“鸡同鸭讲”的乱局。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人与人之间会存在差异。正常人们之间的细微不同我们称为个体差异。而有的人由于病理性因素,可以体现出明显不同,是我们所称的病态。比如,就色彩视觉感知而言,有的人由于缺乏编码绿光感光物质的基因,造成所谓红绿色盲;又比如,维生素A缺乏可以造成夜盲症。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看到的那张裙子图片几乎没有差别,在你脑中形成的“白金”感知其实就是另一些人脑中的“蓝黑”。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柏拉图以来的如何说的哲学问题

哲学就是以思辨的方法来探究世界本质问题,就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

虽然,思辨完全不可能探究到 事物真正的本质。科学兴起的今天,哲学更是已经逐步失去了存在的空间。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光和色彩问题,靠思辨能弄清光的波粒二象性,搞清楚色彩不过是不同波长光线在人脑的反映吗?不能。

但是,这里还有哲学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说”的问题。对于你感知到的事物,用什么样的概念、名词、语言来加以描述?对于完全相同的一种事物以及对于该事物产生的主观感知,不同人的描述可能并不同一。

比如,对于引发争议的这件裙子上两种主要色彩,浅色的部分有的人描述为白色(肯定不是纯白色),有的人描述为带有一点蓝色的白色,有的人描述为浅蓝色,白蓝色、蓝白色,等等。深色部分描述为金色(这些人真的有点盲的哦,这色彩跟金黄色差距实在有点大)、黑色、桔黄色、偏淡的古铜色、土黄色、“屎色”(屎本身有时什么色彩呢?),等等。

这件裙子到底是什么色彩呢?其实,就是你脑中的那个色彩,几乎也是跟你持不同观点的另一个人脑中的那个色彩。

你的感知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