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是语文课本里的正面人物,却干了卑鄙龌龊之事

战国时代的廉颇、蔺相如,曾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段“将相和”千古佳话,而同时代的邹忌,却对田忌演绎了一出“相害将”的历史丑事。

拉开这场陷害大幕的,就是齐国名相邹忌。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借鼓琴一事游说齐威王,从而受到齐王赏识,被任命为相国。

他上任之初,就劝说齐威王鼓励臣民进谏,开始革新政治。

邹忌在齐国进行的改革,和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变革、秦国任用卫鞅进行变法,几乎是同时的。

经过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的气象,逐渐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

因此,邹忌以善于进谏、锐意改革、辅政治国而名闻天下,再加上他颇有君子气度,又是美男子,因此受到时人的尊敬,我们从中学语文课本中那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可以感受到邹忌的风范。

这样一个人物,怎么会作出如此不顾大局、卑鄙龌龊之事呢?

原来邹忌虽然有相国的才能,却缺少一种相国的大度。

因为在他内心,隐藏着一种小肚鸡肠式的嫉妒心理,而他嫉妒的对象,就是齐国名将田忌。

刚开始田忌的地位和功劳是不能和邹忌相比的,一切的改变,源于军事家孙膑的到来。

孙膑因受魏国大将庞涓的迫害遭受膑刑,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

由于《田忌赛马》的一段故事,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从此,孙膑便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二人形影不离,关系密切。

公元前353年,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围魏救赵”上演,指挥这场战役的便是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凭借这一战,田忌在齐国的威名日盛,受到齐威王的极力信任,把齐国的军事工作全权托付给田忌。

作为相国的邹忌,狠抓经济吏治,作为将军的田忌,主管军事斗争,按理说,双方更应协调配合,如同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将相和谐,共谋国事。

但邹忌却有自己的小算盘,对待一战成名的田忌,不是信任和尊重,而是嫉妒和担心。

邹忌担心有朝一日田忌的威名会超过自己,于是,在嫉妒心理的作用下,想方设法排挤田忌,甚至除掉田忌,便成为邹忌的一块心病。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邹忌毅然抛弃了君子的风度,决定使用一切阴谋诡计,欲置田忌于死地。

就这样,邹忌在田忌的背后,举起了卑鄙的刀。

第一刀,借刀杀人。

邹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公孙闬。

公孙闬献计说:“您先说服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有功;一旦战败,田忌不死在战场,也必定死在军法之下。”

邹忌点头称是,赶忙劝说齐威王。齐威王不知其中的阴谋,就派田忌讨伐魏国。

但田忌在军师孙膑的辅佐下,三战三胜,迫使魏国大将庞涓自杀,又书写了堪称经典的马陵之战。

在回军的路上,孙膑早已看出邹忌的阴谋,劝说田忌乘机杀回齐国,逼走邹忌,否则返回齐国后不能保障安全。

但田忌以国家大局着想,没有听从孙膑的劝告。

看到第一刀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邹忌又举起了刀。

第二刀,釜底抽薪。

邹忌一看不妙,赶紧使出最阴险的一招,他先派人带着十斤黄金,假装成田忌的手下,在街头找人占卜,向卜者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公孙闬带人早已埋伏在一旁,看到占卜 完毕,等假扮田忌手下的人离去,就立即逮捕卜者,将其扭送到齐威王面前当堂验证。

齐威王听后肯定是怒火中烧,好你个田忌,功高震主,竟想谋反,人证据在,看你如何抵赖!

这时田忌也听到了消息,知道这是邹忌在害他,可又觉得无法辩解,就干脆带领部下袭击了临淄,想要把邹忌抓起来,来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

但仓促之间没能取胜,只好逃到了楚国。

看到田忌出逃,邹忌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还有些担心,万一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揭穿自己,那么局势对自己肯定不妙。

于是,他决定再补一刀,来个落井下石,彻底断绝田忌的退路。

第三刀,断绝退路。

为了以防万一,让田忌没有回国的机会,邹忌老谋深算,派说客杜赫前去楚国游说。

杜赫对楚王说:“大王何不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矛盾,作出有利于楚国的决断呢。”

楚王一听,道:“说来听听。”

杜赫说:“邹忌之所以和楚国不友好,是因为他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再返回齐国。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表明田忌不再返回齐国,这样一来,邹忌便一定会和楚国很友好。再说,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感激大王,如果将来他能返回齐国,也一定会让齐楚友好。如此两全其美之事,请大王三思。”

楚王听后,果然把江南之地封给了田忌。

?

外安楚王,内骗齐王,在邹忌两面三刀、花言巧语的欺骗之下,齐威王恨透了田忌。

在齐威王当政期间,田忌始终再没有回过齐国。

齐威王死后,齐宣王继位,他得知田忌被陷害的真相后,方才将田忌召回齐国官复原职。

按照《东周列国志》的说法,此后邹忌自感羞愧,遂辞去相位,齐宣王便拜田忌为相。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名扬天下的邹忌,却在人生的后半段,因为自己的嫉妒心理,对田忌采取了一系列阴谋诡计,留下了一段极不光彩的历史,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将相和,家国安,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何其深刻!

文 | 历史大学堂专栏作者:李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