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没你想象中那么神秘,它的运作机制很简单

信托和银行类似,信托早期成立的时候,就像是一个银行的影子,什么叫信托呢?国内的信托和国外的信托是不一样的。

真正标准的国外信托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严格意义上讲,国内的基金公司在国外都属于信托基金。假如你是做基金的,基金经理在国外就是做信托行业的了。但是在中国完全不是,中国的信托是一个比较狭义的信托。

最开始为什么会出现信托呢?因为当时很多企业在银行拿贷款是比较难的,因为它的资质不够。另一方面,银行囤积了大量的存款,它贷不出去,它为什么贷不出去?因为有大量资质不够的企业贷款,它也不敢贷。说实话,银行也不是不敢贷,是上级的监管机构不允许它贷,监管机构会要求银行信贷质量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信贷规模不能超过多少。所以,银行也挺尴尬,它只能干着急,有钱也不能把钱贷出去,上级监管机构各种各样的指标让它贷不出去,只能干着急了,挣钱的机会摆在那,但它只能干看着。在这种背景下,信托公司应运而生。

信托公司没有银行牌照,但它具有投融资的职能。最早期出现信托公司的时候,它们都是银行小弟,银行说你过来,我给你安排一个活,我给你有融资需求的公司,你把钱借给它;当然我也给你提供钱,说白了我就是要一个壳子,信托就是一个通道,一方面我给你提供出钱的人,另一方面我给你提供借钱的人,我在你这儿走一笔账,以你的名义走,这样就能规避我的监管。

信托以影子银行的身份进入金融市场,但进入之后非常强势,因为银行的需求量很大,所以信托公司蓬勃发展。2013年的时候,当时信托业的体量是五万亿左右,仅次于保险业。

那时,我毕业的时候,信托公司多不胜数,而且发展形势很好,很多毕业生都想进信托公司,但也有犹豫:信托公司说白了就是给银行做一个通道业务,自己也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核心竞争力。万一我去了之后,将来哪天银监会一声令下,撤查影子银行,不允许这么玩,那大家就都没饭吃了。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信托说白了就是银行规避监管的一种方式,也不是很阳光,虽然现在发展挺好,万一不行了怎么办?于是好多人没敢去信托公司。结果到了2016年,信托公司从当年的5、6万亿涨到16万亿,基本上已经翻了三番了,红火的那两年信托公司赚钱赚得实在太多了,好的信托经理上百万,甚至有的上千万,所以形势确实比人强啊。

信托公司蓬勃发展,不仅规模扩大了,业务也更多元了。信托公司自己也知道,总是靠银行的通道业务,肯定活不成。在这种背景之下,信托行业便不停地创新,积极开拓新业务。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由于体制机制的限制,所以创新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非要说哪种金融机构是走在创新前列的,信托公司肯定算一个。信托公司目前没有受到太严格的监管约束,所以它什么都能做,它只要能赚钱,只要能获取利润,你别管他用什么办法,他就会去赚这个钱。

这张图中,银行只走信贷模式,和债券模式、股权模式没什么太大关系。但信托公司它就是三种模式都有,信托公司是野蛮生长的,我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我能把钱一方面贷给企业,一方面能收到投资人的钱,我就能把钱以信托计划的方式打包,对于投资人来说,我要发行信托计划,对于融资人来说,我要以信托计划的方式给你筹钱,以打包的方式把钱贷给企业。至于信托计划的实质内容到底是什么,它可以走信贷,走通道业务,可以发债,可以以债券的方式向银行、向融资的企业收取本金和利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股权的方式,直接买企业的股权。

信托公司是近几年来野蛮生长的一个典型,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创新型业务。但其实直到今天为止,我个人仍然不看好信托公司,我总是觉得很危险,但确实在我觉得危险的过程中,信托公司已经发展壮大了很多年。

当然,负面的现象也有。信托公司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竞争力也比较激烈,同质化比较严重。现在赶上了中国经济形势的下行期,一方面资产荒,就是找不着好的企业来融资,企业都不借钱。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办企业的都去买房子了,都不办企业了,都不去借钱了,也不招人了,也不招聘,裁员。这样一来,信托公司也就没什么赚钱的门路,找不着借钱的人能上哪儿去赚钱呢?另一方面资金荒,广大老百姓也不太愿意承担高风险了,大家都知道现在风险高,除了买房子老百姓也不买别的了。所以,信托公司的日子很难过,出现了萎缩的倾向。当然,也许过两年我的判断又错了,说不定信托公司找到别的路子,又蓬勃发展起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