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予孩子『优雅与礼仪』

蒙特梭利日常生活领域的课程之中,有一片子领域课程分支,被称为"优雅与礼仪"。这部分领域的课程目的,旨在向孩子示范我们在平日日常生活与社交之中,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礼仪与规范。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AMI的示范过程中,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最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演示。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过程之中,有太多需要去注意与学习社交礼仪的场合了,即便是AMI的培训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社交礼仪情况。

通常培训师会鼓励学员,让学员自己多观察在教室里,可能会出现的社交礼仪场合。如果孩子时常在这部分场合表现的不合时宜,那就说明,是时候给孩子们来一堂"优雅与礼仪"的课程了。

幸运的是,"优雅与礼仪"的课程,也完全是家长们在家庭环境下,可以实施与借鉴的操作方法。因此以下方法,笔者建议各位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多与孩子进行,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经验。

不过也许,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家长知不知道到底哪些行为是不合乎社交礼仪与常规的?Hm....That's a question.

"优雅与礼仪"课程

第一阶段:发现需要关注的礼仪/情景

当孩子时常在某个场合里表现不当,(比如借给别人剪刀时不握住尖锐一端,或是在狭窄的室内大声说话,或是打喷嚏时从不捂嘴,或是总是不等人说完话就插嘴。。。等,有多少人躺枪了呢= =+)或是有某个你希望孩子注意的礼仪细节时。对于前者,首先应该以坚定且明确的语气,提醒或是制止孩子的行为,你应该将这个时机或场景记下来,随后在双方都较为平静的时候,执行第二阶段。

对于后者,你想到了,那就执行第二阶段吧,不过注意时机。

第二阶段:场景复原&重演

当家长与孩子都处在心平气和的状态时,向孩子说明正确的方式,不要太复杂,并亲身示范。

举个例子吧:

如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打断他人谈话?

P=家长,C=孩子

P:宝贝,我想跟你聊一件事情。如果下一次,爸爸妈妈正在说话的时候,你有话必须要说的时候,必须要先说"不好意思,打扰一下。",然后要一直等到别人同意以后,你才可以开始说话。因为别人在说话时,直接打断或插嘴会让人非常的不舒服,给别人造成困扰,所以一定要先礼貌的请求同意在说话,知道吗?

C:知道了。

P:那好,我们来试一下,现在假装爸爸和妈妈正在谈事情,你想找我们说句话,这时你会怎么说?"

C:"不好意思,打扰一下。"(如果孩子忘记了,提醒他,并让他再说一次)

P:"棒极了,那我们来试一次。"

(场景演练)

P:太棒了宝贝,我相信你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能够做得很好!

需要注意的是,在说明时,需要强调我们如此做法的结果,目的是为了什么。一般而言,我们所强调的结果,是因为这重礼貌的做法,不会对他人造成干扰,让其他人感到不开心,不快乐,甚至是生气。因为6岁之前的孩子,还正在学习社会性的交往规则,他们不太会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情况下思考问题,因此在说明时,我们也需要”为那些受害者们“说出自己被孩子干扰时的心声……

不然你以为高情商怎么来的= =

第三阶段:成为榜样

到第二阶段的时候,其实优雅与礼仪的课程已经结束了。

那为什么还有第三阶段?

因为第三阶段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成人必须成为孩子这些行为的榜样。孩子学习礼仪时,由于吸收性心智的特征,将使得他们很快地学会成人所呈现的一切,如若家庭成员自身,无法坚持实践跟孩子所强调的礼仪规则,那么你将会沮丧地发现,孩子不会有一丁点变化与改变。

不然为何我们常说,成人是孩子"学会做人"的最好的教具呢?

有心的家长,可以每周都进行一次这样的活动,把这一天定为家庭礼仪日,全家人一同坐下来,审视生活过程中是否有需要关注的礼仪细节。只要活动进行的过程时间不太久,孩子犯错事不会被嘲笑或责骂,孩子们一般都会很喜欢这样的活动。

以下给出一个List,是一些基本礼仪的练习内容,我随手从手边的书上摘录下来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如果有兴趣要弄”家庭礼仪日“的朋友,可以列为参考,各取所需。

List:

  • 请、谢谢、不客气

  • ?室内的轻声细语

  • 如何借玩具、或是加入他人的游戏

  • 如何自我介绍

  • 如何开关门

  • 咳嗽or打喷嚏的后续处理

  • 赞美和鼓励他人

  • 懂得礼让

  • 撞到人时要致歉

  • 当别人呼唤你时,如何礼貌的回应

  • 当其他人正在工作或玩耍时,如何绕过他们前行,不造成干扰

  • 学会耐心等待

  • 学会不插嘴的倾听,以及必须中断时的礼仪

  • 如何礼貌地接电话

  • ETC(listed from Tim Seldin ,  How to raise an amazing child the Montessori way)

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