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你吃对了吗?

又到了大量的大闸蟹上市的时候,各位食客估计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之情了。不过,大闸蟹虽美味,但伴随着美味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禁忌。那么,这些禁忌那些有道理,哪些由没有道理呢?

1.蟹胃蟹心蟹鳃真的不能吃吗?

吃过大闸蟹的人,肯定听说过“四不吃”,那就是蟹鳃、蟹胃、蟹肠、蟹心四个部位不能吃。这有道理吗?

蟹鳃是位于大闸蟹的头胸甲(也就是平常说的蟹兜)下部两侧、肉质呈指状的器官。它是大闸蟹的呼吸器官,每一条鳃瓣实际都分为了无数小叶,有血管贯穿其中。分成小叶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和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但这就造成了几个问题。首先,由于鳃要进行呼吸,因此和外界环境是联通的,因此外界的污染物可以直接接触到鳃。其次,由于鳃的表面积很大,因此有能力吸附更多的污物。再次,对于大闸蟹来说,鳃还扮演了一部分排泄器官的角色,其体内代谢所产生的氨等都是通过鳃排出。因此,鳃相对于肌肉和其他器官来说会累积更多的环境污染物和代谢废物,因此不宜食用。

蟹胃和蟹肠都是蟹的消化器官。由于大闸蟹多以塘底有机物为食,因此不可避免的摄入沉积于塘底的污物,翻开蟹脐经常能看到黑色的蟹肠,这些都是取食过程中摄入的污物。因此,就像吃虾时要挑去虾线一样,吃蟹时蟹胃和蟹肠也不宜食用。

蟹心是蟹的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周围还有围心窦包围。这些都是血液驻留的部位。由于甲壳类的血液包含有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具有免疫功能的组分,而这些组分可能会引起一些敏感人群人消化道的超敏反应,从而造成腹泻等肠易激综合症。因此,蟹心也不宜食用。

2.大闸蟹“性寒”吗?

大闸蟹“性寒”是个长期以来广为流传的说法。但是,“性寒”是中医理论,并无科学依据。通常人们认为“性寒”的表现主要是食用大闸蟹后容易腹泻所致。这实际主要起因于两个方面:

首先如上文所说,大闸蟹体内含有的致敏物质会引起肠易激综合症等病症,而肠易激综合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腹泻。所以,在取食蟹后发生腹泻,并非因为性寒,而可能是使用者的消化道对螃蟹过敏所致。

另一方面,微生物污染也是造成腹泻的重要因素。大闸蟹虽然有甲壳包裹,但其鳃是和外界直接相通的。此外,在附肢分节处的膜质部分,也是微生物容易入侵的位置。大闸蟹的肌肉细嫩,一旦死亡、免疫系统失去作用,则会造成微生物急剧增殖,从而产生各种毒素和胺类等组织分解产物。因此,如果蟹不新鲜,或烹饪后没有保存好,这样的蟹食用后就会造成腹痛、腹泻等症状。

因此说,大闸蟹并非“性寒”,而更多是因食用者发生过敏反应或食用不新鲜蟹所致。因此在食用时应注意一次不要吃太多,控制致敏原摄入,同时应挑选活蟹,而烹饪好的螃蟹也应妥善保管,不宜久放。

3.蟹不宜和茶、柿子同食吗?

蟹不宜和茶、柿子同食是另一个常见的食用禁忌,该禁忌的理由是茶和柿子内的鞣质易于和蟹肉内的蛋白发生反应,生成不易消化的化合物,从而引起腹痛等症状。

从原理上来说这条提醒并无问题,但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和鞣质形成化合物并非是大闸蟹的“专利”,事实上任何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其中的蛋白质都可以和鞣质相互反应,要知道,鞣质中的“鞣”字来源就是这类物质可以和皮革内的蛋白反应而形成稳定化合物,从而起到鞣制皮革的作用。对于含有鞣质丰富的食物如未成熟的柿子来说,的确不宜和任何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同食,甚至不能空腹食用,否则会增加产生胃结石的风险。

其次,能否产生对健康的影响,摄入的量也是需要考虑的。要达到能产生腹痛水平的蛋白结合物,摄入的蛋白和鞣质必须足够多才行。而对于螃蟹20%左右的出肉率来说,要吃到腹痛并非易事。除非将螃蟹和柿子当饭吃,将茶当水喝,否则很难产生腹痛症状。按照建议食用的大闸蟹量来说,是远不到诱发腹痛的程度的。当然,食用了腐坏的蟹或对蟹过敏除外。

4.蟹黄胆固醇高吗?

事实上,大闸蟹不能多吃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其“性寒”或者“不易消化”,而是在于大闸蟹所含的较高量的胆固醇。

大闸蟹体内所含的胆固醇主要富集在生殖腺中,其含量可以达到总脂类物质的6%左右。不过,大闸蟹自身并无合成胆固醇的能力,因此富集的胆固醇主要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因此动物性食物摄入的越多,大闸蟹体内会富集更多的胆固醇。然而,由于大闸蟹的品质和动物性食物摄入的量有正相关性,因此,长的饱满、发育良好的大闸蟹,恰恰是含有最多胆固醇的。

那么,是不是少吃蟹黄蟹膏就能减少胆固醇摄入呢?不然。除了生殖腺外,大闸蟹的肝胰腺和肌肉也是胆固醇存在的部位,其含量约为总脂类物质量的2%。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总脂类物质中所占的比例低,但由于肝胰腺所含脂类物质量及肌肉所占的体重总量较高,因此大闸蟹肝胰腺和肌肉内的胆固醇含量也不可轻视,尤其对于雄蟹来说,其体内80%以上的胆固醇都集中在肝胰腺内。雌蟹的胆固醇也有40%左右存在以肝胰腺内。

根据研究数据计算,对于一只4两重的雄蟹来说,体内所含总胆固醇约120mg左右,雌蟹由于具有较多的卵黄物质,因此含有较多的胆固醇:而对于3两左右的雌蟹,体内胆固醇则总量可达近200mg。因此,一天食用一对上述重量的大闸蟹,摄入的胆固醇量就可能达到甚至超过一天300mg的推荐胆固醇摄入上限了。因此特别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可一定要管住嘴才好。

5.孕妇不能吃蟹吗?

“孕妇不能吃蟹”的禁忌主要来源是上面谈论过的“寒性”“伤胎”,以及一些以讹传讹的“食螃蟹令子横生”等附会的说法。此外一些新闻也渲染“食蟹后流产”的报道,加重了民众疑虑。那么孕妇是否能吃蟹呢?

从营养角度来说,蟹肉蛋白含量高,细嫩易于消化,也富含诸如磷脂等发育所需脂类物质(缺点是胆固醇过高),是良好的动物性食物。因此孕妇完全不必因为流传的观点而避大闸蟹为不及。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由于大闸蟹可能对某些人群引起过敏反应,而且相较其他食物,接触到不新鲜的蟹类的概率更大,因此在食用时必须更为审慎,选择新鲜、充分清洁和烹熟的蟹食用,从而降低微生物活动或寄生虫所带来的风险。此外一次食用不宜过多。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症状,应及时送医。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建议不仅适用于螃蟹,也适用于其他食物。

6.大闸蟹是用激素催肥的吗?

网络上一些传言称有养殖者在大闸蟹育肥期间使用激素,来促进蟹生殖腺的发育,由此引起了不少民众对食用大闸蟹安全性的疑虑,那么,使用激素能够催肥大闸蟹么?

首先,从作用机制上来说,人用或畜用激素对大闸蟹的作用并不是想象中的“催熟”。大闸蟹是甲壳类无脊椎动物,其体内的信号感受和传导过程和人畜所属的脊椎动物差异极大。大闸蟹有其自身由位于眼柄的眼柄腺以及位于口器的大颚腺等腺体构成的内分泌系统,因此相当多对人畜有效的激素,对于大闸蟹来说是无效的。目前研究报道的能在甲壳动物中起效的脊椎动物激素,仅包括雌二醇、黄体酮等少数种类。

然而虽然这些激素能对大闸蟹产生一定作用,但其并不能达到“催肥”效果。例如,大闸蟹在卵巢开始发育后,其体内雌二醇水平会下降,解除对蜕皮的抑制作用,从而让大闸蟹进行生殖蜕皮,蜕皮后的大闸蟹才成为真正性成熟、可以上市的大闸蟹。因此,如果施用雌二醇,反而会使得蜕皮被抑制而不能得到成熟的商品蟹。此外,对黄体酮的作用也表明,黄体酮仅对增加卵直径有作用,但无法提高整个卵巢的重量和体积,因此也无法达到“育肥”作用。

另一方面,使用成本也是问题。蟹田面积辽阔,水体庞大,起到了极大的稀释作用。且大闸蟹除了摄食饲料外,还有一大部分食物摄入来自自然生存的软体类等动物群体。因此,即使存在某种神奇的“育肥激素”,要让大闸蟹摄入足够量的激素,其投喂代价相当巨大。而简单的提高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并加强蟹田管理,就能有效的改善大闸蟹的发育和产品质量。两者相较,明智的人肯定会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