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微信红包,你抢了吗?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给家里长辈们打过一阵拜年电话,打开电视,春晚已经热闹地开场了。随即打开手机,发现几个微信群里正在不停地下着”红包雨”,我也不能免俗地加入了抢红包的游戏,没想到竟玩的收不住手啦!家人也边聊天边在“群里”兴奋地忙碌着,春晚节目倒成了背景音乐。最让我开心的是在“同学群”和“家人群”里的互动,有了“抢红包”游戏,平日远在他方没机会见面,或较少联系,甚至都变得有些陌生的同学和亲戚,一下子又活络起来,大家互相抢着红包,收着祝福,彼此间的距离一下子近了,顿感友情亲情培增,大家庭的浓浓暖意扑面而来。

春节抢红包的体验让我感觉有点欣喜,另外的一个小惊喜是今年我在家人朋友的热情“送福”下,集齐“五福”,分到来自支付包的1.48元的小红包!当然,跟风这个活动并没有“天降横财”的贪心,而是单纯想体验一下个中滋味。结果,除了感受喜庆气氛和分享的快乐,好像还激起了心底对更深一步人际联结的愿望。问问身边的朋友们,他们对春节抢红包、集五福的感受也各有不同。据悉,除夕当天,全国微信红包共收发142亿个,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除夕晚10时许开奖,共有约1.68亿人“瓜分”2亿元红包,平均每人1.19元。看来,热火朝天抢红包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少则几毛,多则几块钱的微信红包为何会让这么多人如此有兴致,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

有朋友吐槽说:抢红包时很兴奋,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落下的红包;差点没把手机屏幕戳烂,手指点到抽筋……有人说,这是从众心理、贪心病发作。我想,只用“从众”“贪心”来解释太过偏颇,也不客观。因为难道你没发现,在戳中之后打开红包的瞬间那种获得意外之喜的成就感吗?微信红包火爆的背后,代表着一种移动生活新方式的日渐流行,同时也折射出人们的各种心态,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在起着作用。

“快乐激素”带来满足感

说到兴奋感,不能不提到我们的生理机制,人的大脑中会分泌多种能让人体会到快乐感、安全感的物质,可以把它们称为“快乐激素”,比如能让人产生快感的多巴胺,为人们带来激情和活力的去甲肾上腺素,负责产生欣快感和镇痛的内啡肽,还有能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提升勇气的催产素等。一般情况下,这些激素的释放水平很低,当我们专注在某个兴奋点或某个目标时,大脑会作为奖励增加某种或多种“快乐激素”的分泌,使我们感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抢红包这个行为正是戳中了我们的兴奋点:没有投入或投入很小,便可收获意外惊喜,拆开红包的感觉跟拆礼物有一拼,那个不确定性会催生出更多“快乐激素”,带来更多满足感。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这年头,只要你用了微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加入几个群, 如同自己的社交小圈子。大年三十,群里照旧是满屏的群发祝福。有朋友向我抱怨:“群发的短信我很少回,对方既然没投入成本,我凭什么要真心相待?”的确,在网络关系中,除了文字和表情,我们需要有一些诚意,在微信红包里,包裹着的是带有一些温度的“钱”,好像在表达:因为是真金白银,所以发出的祝福也不再虚弱无力了。相比于口头上的甜言蜜语,这样的祝福也显得有份量得多。因而收发红包也成为一种极具形式感的、有份量的社交行为:看!我是有诚意的,收红包的人开心,发红包的人也满足。

现实生活中,每逢春节,走亲戚发红包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沉重负担,给少了担心不落好,给多了自己心里又承受不了,同样是收发红包,心情可谓大不相同。这两年,逢年过节,或遇大事小情,人们已经渐渐习惯用微信红包的方式来表达。不知道将来,微信红包的“情感份量”是否能抵得上过年红包的“现金份量”?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人是群居动物,大事小事,喜怒哀乐,聚到一起就会感觉好、有安全感,喜欢和别人分享好事也是天性使然。分享和回应好事的人会得到正面回馈,比如亲密感、快乐的情绪、自尊、亲近感等。互联网交流的虚拟化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觉不够真实,而微信红包以“钱”为媒介,有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钱虽然不多,却由于它的属性很容易引起共鸣。你会发现,平常一直潜水的群友在抢红包时会浮出水面,甚至变得格外活跃。

对于发放微信红包的人来说,付出的是少量的金钱,收获的是愉悦和满足;抢红包的人获得的是对团体的认同和亲和,有红包拿意味着你是有朋友的,值得惦记的。在“你发我发大家发”的氛围中,人们在相互讨要、分发的欢乐中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这一行为让彼此间确认:我们是有联结的,我并不孤独。

当然,在人际交往中,互惠互利是重要前提。在收发微信红包的游戏过程中,也会显露出某些人的心态和品性。比如只收不发红包的人,看似精明,占尽便宜,实则不懂得与人相处之道,现实当中也可能很少朋友,因为大家表面不说,实则心知肚明:这个人不值得深交。

还有的人抢了红包从不感谢,这种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目的,以为没人知道自己抢过,品性并不坦荡。

小小的微信红包,激发出来的是我们原本潜藏于心的,对人际间深层联接的渴望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