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自主品牌向上之路会走得更好?

随着去年陆续有一些自主品牌推出了全新的中高端品牌,业界也十分关注于这些全新品牌今年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在我看来,这一波自主品牌向上之路与以往自主品牌的向上之路是存在很多的不同,也预示着这一波自主品牌向上之路会走得更好。

如果说去年吉利推出的LYNK&CO和长城汽车推出的WEY是代表着新一波的自主品牌向上之路,那么以奇瑞汽车先后两次尝试品牌向上之举则可谓是代表着上一波或者说上两波自主品牌向上之路。应该来讲,最新一波自主品牌的向上之路与之前的自主向上之举最大的不同是,自主车企对于什么是自主向上,如何进行自主向上,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思路。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自主品牌的向上之路核心在于产品,也就是说产品力要能够匹配新的自主中高端品牌。而实际上,这样的认识早在自主品牌进行第一次品牌向上尝试时就已经认识到。只不过,在这个认识的背后是前期自主品牌还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自主中高端品牌。

只有将比肩合资主流品牌作为自主品牌向上的第一目标成为自主向上突破屡败后的统一和正确的认识。

客观的讲,早前自主品牌在尝试进行自主向上突破时,一般都将自主向上的品牌定位比肩豪华品牌,也就是说,自主品牌当时的认识就是自主品牌的向上突破就是要打造出自己的豪华品牌。

但后来的现实教育了我们的自主品牌,现有的品牌不仅与豪华品牌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甚至与主流合资品牌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也就是说自主品牌如果真要向上比肩豪华品牌,中间是隔着两段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显然不可能通过所谓的跨越式发展而实现越级赶超。我认为,前几波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失败后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让自主品牌充分的认识到了什么才是自主中高端品牌,认识到了比肩合资主流品牌才是自主向上的第一步骤。

必须拥有与自主中高端品牌相匹配的产业链标准体系成为自主向上突破屡败后的又一个统一和正确的认识。

有业内人士说,以往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尝试之所以会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自主品牌推出的所谓中高端产品是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换个logo和造型等,在产品力方面并没有实质性提升。而实质上,基于同样的平台打造更高端的产品并没有错,也是全球所有汽车品牌的通行做法。只不过,当时的自主品牌在基于现有的产品平台打造中高端产品时是有心无力的。从更深层次来讲,就是当时的自主品牌并没用建成或拥有能够与自主中高端品牌定位相匹配的产业链标准体系。

而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无论是业界还是从消费者层面,都能明显的感受到自主品牌在包括产品力在内的汽车产业链各领域的进步,甚至于产品力层面的进步还要比品牌力层面的提升快一些。

自主产品力的提升快于品牌力的提升,促使自主向上之路只能通过打造全新品牌。

正如前面所述,自主产品力的提升是较快的,也与合资主流品牌产品力之间的差距在大幅缩小,甚至于从消费者层面来讲,已经越来越难从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层面体会到自主与合资主流品牌产品力之间的显著差距。客观的讲,自主品牌产品力的如此提升,伴随而来的无疑是成本的提升,如果在品牌力方面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利润空间反而会被进一步压缩。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主品牌通过打造全新品牌的方式来谋求向上突破,谋求进一步合理的利润空间,是无可厚非也是最现实的举措。

回到本文开头,我之所以要讲以去年吉利推出的LYNK&CO和长城汽车推出的WEY等为代表的新一波自主品牌向上之路会走得更好,无疑就在于自主品牌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自主向上,也已经知道了怎么自主向上,无疑就在于自主品牌已经具备了第一阶段以比肩合资主流品牌为目标的自主向上的产业链体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