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良心动画告诉你啥叫工匠精神

在本届颁奖季中,迪士尼的大热之作《疯狂动物城》毫无疑问是动画长片界的头号种子选手,然而比起迪士尼庞大的流水线工业化制作,莱卡工作室出品的《魔弦传说》显然更有手工作坊似的温度与情怀,也更内敛,更接近我们东方人的审美。

这部影片也因其独具匠心的精良制作获得2017年奥斯卡最佳动画、奥斯卡最佳视效、金球奖最佳动画的提名;同时在即将开奖的动画界最高奖项——安妮奖的评选中获得10项提名,可说是本届颁奖季当之无愧的霸主,也是《动物城》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6500万美元投资、66000个脸模、长达5年的开发制作……尽管定格动画历史悠久,但做到这么极致并不常见,于是我们带着对这部影片满满的好奇与敬意,和导演特拉维斯·奈特以及剧组中的中国动画师徐宁聊了聊:

用艺术引领技术

人物表情精雕细琢,拉动3D打印技术进步

作为定格动画专业户,莱卡动画工作室10年来出品了一系列佳作,从早期担纲蒂姆·波顿《僵尸新娘》的制作主力,到独立出品的《鬼妈妈》《通灵男孩诺曼》《盒子怪》,每部作品都在业内获奖无数,且每一部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可谓例不虚发。

莱卡全家福

而这部《魔弦传说》则延续了莱卡一贯的精耕细作。整部电影耗时5年时间,拍摄约145000帧,平均每天只能拍8秒,99.9%以上的部分都是纯手工制作。

而男主角Kubo的各种表情都是通过3D打印技术来创作完成的。用于拍摄的3D打印Kubo只有9英寸高,但是却有11007个不同状态的形状,4429个眉毛表情,以及其他各式各样共有23187个不同的脸部造型副本。这些表情和动作结合起来,为Kubo创造了4800万种不同表情和神态的组合可能。


“比如我们想改变Kubo的表情,就要先把他的头拆开,我们有成千上万种他的表情,在特定的场景中,就可以放上新的脸,再把他的头安好”导演奈特说道。在影片中,Kubo的表情千变万化,其工作量何其庞大可想而知。

导演带着“Kubo”前来中国玩耍

而徐宁则向我们解释了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的必要性:

“现在的打印技术可以先做成半透明,然后直接把颜色打进去,分层加色彩,让皮肤的质感晶莹剔透,或是更有肉感。像传统的方式,我们不管是用泥偶,还是用树脂上色,可能都不太容易做到这么高的精细度。

人手去做,可以做的很生动,但是这个通过工业流程里的东西生产出来的,通过软件去调解,能更精确,能保证我们这个片子最后呈现在影院里的效果有更高的质量,质感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徐宁还告诉我们,其实从《鬼妈妈》开始,这个技术就被用在莱卡的作品中,也一直是行业中要求最高的,而《魔弦传说》在这方面与3D打印技术及材料公司Stratasys的通力合作甚至拉动了整个3D打印技术的进步,这就是为什么此片是奥斯卡最佳视效唯一入围的动画作品。

《鬼妈妈》模型

“美国好多公司会为了一个片子去研发一个新技术,用技术去养创作,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而不像我们(国内动画工作室)是有什么用什么,”徐宁说道。

用艺术引领技术

骷髅怪等反派抢眼,良心3D更适合大银幕观看

作为莱卡目前投资最多的作品,相比较前三部,《魔弦传说》在场景上的跳变也更频繁,格局更宏大开阔,也做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尝试:

“你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把哪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这其实是数学层面的问题,是要经过很多计算的,而且我们有大场面,有打斗场面,我们还有一个16英尺高的巨型骷髅,总之有很多了不起的挑战,”奈特如是说。

奈特所提及的这尊骷髅怪是片中Kubo遇到的头号怪兽。在片场,这尊巨大的骷髅由多名剧组工作人员进行安装调试,由于体型过于庞大,动画师们无法像摆弄小人偶那样控制它的运动,于是采用滑轮吊线进行控制。而且上下半身其实是分开制作的。

而另一反派“摄魂魔眼”也伤了剧组人员不少脑筋。一开始大家拿不定注意把这个带着梗的眼球做多大,最后做出的成品居然高达8英尺。而为了提高运动层次,动画控制部门甚至研发了一套编码系统来记录眼睛的坐标。

“其实这些技术一直都存在,可能有的是工业生产上的技术,只是我们把它拿到艺术创作里,让事情变得更方便一些,”徐宁说道。

此外,徐宁透露,该片的3D立体效果是从拍摄阶段就开始考虑的,花了很大工夫,与那些粗糙的“中国特供”版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弦》的3D呈现效果非常好,因为在实体摄影的空间里,这种立体感跟三维软件做出来的其实是有差别的。你感觉它更生动,更有空气感。”

莱卡还有哪些过人之处?

创作流程沟通顺畅,“一切为动画师服务”

在《魔弦传说》中,徐宁主要负责红色纸人“半藏”的动画拍摄,以及Kubo用魔法塑造的“树叶船帆”、片尾的“月兽”等关键动画。

徐宁在拍摄现场

与国内相比,徐宁感觉莱卡工作室在创作流程上的沟通相对简单通畅——导演跟每一个部门的总监去衔接,然后总监跟各个部门的员工衔接,再把东西从下往上给导演看。

“做出来的东西什么上边说行就用了;如果说差在哪儿,就跟导演一交流稍微改一改继续做。但之前我在国内经常就会有做着做着,本来说可以的,突然又说不行(的情况)。经常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就把本来设计好的东西推翻重新来,浪费的东西太多了,实际我们本身做得也不太差。”

枫叶船上雪猴打斗的拍摄现场

而在拍摄过程中,莱卡的另一个优良传统便是“所有部门为动画师服务”——动画师提出各种要求,然后让其他部门的人来帮忙。因为分开操作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实际拍摄时一个镜头往往只能有一人把控。

比如片中的骷髅怪,虽然我们在片花里看到很多剧组人员在做前期准备,但拍摄时只有一人:

“如果说角色的胳膊抬到一定高度抬不了了,但是分镜的要求更高一些。动画师就会找rigging部门说把这个骨架调节一下,让它的幅度更大。或者是把那个吊梁结构改一下,让它有更大的幅度。

如果角色头部的颜色在这个光线下效果不太对,就找printing部门过来把这个颜色处理一下。它是做一下亚光,还是加一些材质?总之就是不断地有人来给动画师帮忙。”

莱卡还有哪些过人之处?

国外同行强在哪儿:“放得开同时又很严谨”

2011年毕业于北电动画专业的徐宁,为了追求自己的动画梦想,放弃了高薪职位,只身来到美国南加大求学,之后进入莱卡工作室,一呆就是四年。

站在一个亚洲人的角度,观察国外的同行,徐宁用“放得开的同时很严谨”来评价他们:

“他们注重每一个细节,会去想这个人物说某句话的时候眼神该看哪个方向,下巴动不动。我们可能想的少一点,虽然也不都是这样但有时候可能会忽略。

他们在学生时期,就不太讲究技术,就随便来,想什么做什么,想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老师也都鼓励。这个反倒使他们那种看起来非常不规矩的东西,做出来挺有趣的,对他们以后发展非常有帮助。”

徐宁认为一开始放开去做才能知道极限在哪儿,等到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能力足以把这些都收回来的时候,就能很具体的执导每一样东西怎么用。而我们经常小心翼翼地想太多,过早地要求一个严谨的技术标准,反而舍弃了本来可以做得很酷炫的东西。

国漫前景光明

中国动画牛人其实很多,只是行业还在成长

“月兽(Moon Beast)从月亮上盘一下,然后从天上冲下来,冲向镜头,那个动作是我拍的,”徐宁告诉我们。

在《魔弦传说》中,终极反派“月兽”是莱卡所有动画师都没接触过的新造型。一开始大家参考了鱼、虾、蛇等动作形态类似的生物效果都不太理想。最后还是徐宁从《哪吒闹海》中的龙身上得到了灵感,才完成了这个镜头。

国漫经典《哪吒闹海》给予了徐宁灵感

“因为导演非常喜欢那个动作,后面又有两个类似的镜头,大家认为再拍可能很难拍得那么好,然后就大概长短剪辑一下,景别再稍微缩一缩,这个镜头就重复用了两次。”

徐宁认为在技术上我们其实并不比老外差;在创作上也并非教育不够,而是从小接受的氛围导致视野不够开阔,但这一切慢慢都会好起来:“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动画人依然有很多很厉害的人,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

徐宁接受现场学生提问

而对于《大鱼海棠》这样的国产动画作品能够引起话题获得商业成功,徐宁也认为非常值得赞赏:“我们这个产业已经乱了,但是这些年在一点点的往回升温,以后的前景我还是非常看好。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就是得慢慢来,不能浮躁,”徐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