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头山会战:罗马军团击败马其顿方阵的关键之役

公元前197年6月份著名的狗头山会战(Battle of Cynoscephalae)则是军团对方阵最经典的战例之一。在这场由前哨战引发的会战中,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两位出色的战术指挥官使劲浑身解数,最终罗马军团艰难而漂亮地赢下了战役和整个第二次马其顿战争。赢得会战的关键点,就在于罗马军团灵活的指挥体系,和步兵中队相比马其顿方阵天然的战术机动性优势,这也是罗马军团战术的一大精髓所在。


马其顿方阵


罗马军团

在上半年的和平斡旋完全失败后,马其顿王国的战略形势已经岌岌可危。新的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Flaminius)在前一年的6月赢得了阿乌斯河谷之战(Battle of Aous),成功从南部路径突破色萨利。腓力五世在失去地利的同时,也失去了依靠游击战耗尽罗马军队补给的希望。进入色萨利的弗拉米尼乌斯一边与马其顿军队周旋,一边设法让几乎全部希腊城市加入反马其顿的阵营。因此,面临财政衰竭的腓力五世,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战场上决定性地摧毁弗拉米尼乌斯的军队了。




腓力五世

分处色萨利的狗头山山脉南北两线,罗马军队(2个军团、2个同盟军团,加上希腊盟军总计26000人)和马其顿军队(23500步兵和2000骑兵) 都以山脉和大雾天气隐藏自己的行踪,同时向西行军。在连续三天失去对方的踪迹后,两位指挥官在第四天都试图以轻装部队占领行军方向侧翼的制高点,这就导致了两军之间的前哨战。



狗头山会战的双方机动

10个罗马骑兵中队和1000名轻装步兵在向北攀登的同时,意外遭遇了向南登山的马其顿前哨,两军立即大打出手。在双方的步骑兵结束第一轮互相冲击后,马其顿人占据了上风,并将罗马人赶下了山脊。两军的前哨立即各自向主力求援,优势的马其顿部队从棱线继续追击退却的罗马先头部队。

得知战况的弗拉米尼乌斯做出了反应,由两位埃托利亚军官和两位罗马军事护民官带领,500名骑兵和2000名步兵首先赶到增援。在他们的反击下,数量占据优势的罗马人重获上风,并逐渐将战线向棱线推进。而腓力五世也进行了增援,他将剩下的骑兵和除色雷斯人以外的所有雇佣军步兵,由三位军官带领投入战场。马其顿和色萨利骑兵发动了猛烈的冲锋,结果除了埃托利亚骑兵设法稳住了战线外,其它的联军单位全线溃败,马其顿军队基本控制住了棱线。


在前哨战规模扩大的同时,腓力五世和弗拉米尼乌斯都决心进行会战。弗拉米尼乌斯希望利用有利于罗马军团的山地地形,摧毁马其顿活跃的野战主力从而结束战争;而腓力五世虽然不愿在这种地形下部署方阵,但前哨战的优势让他决心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迅速以主力进攻。双方现在各自将重步兵主力从营地带出,以纵队行军走向战场。在全速前进的同时,忙于从纵队展开为横队。

两军主力的行动都首先从右翼展开,弗拉米尼乌斯带领一个罗马-同盟联合军团在右翼展开,向狗头山南坡的马其顿雇佣军发动冲击,这次进攻获得了一些非洲战象的支持,雇佣军被迅速地击退了。而在他的左翼,另一个联合军团仍未来得及展开队形,当面的腓力五世已经将他的一半方阵,和精锐的轻盾团部署完成。在将方阵的纵深加深了一倍,减少宽度为左翼友军腾出布阵空间,并增强右翼冲击力后,腓力带领32排纵深的加厚方阵从棱线上一涌而下。尚在苦苦攀登的左翼军团,未能承受住这个冲击,立即溃不成军并无法重组。

在失去左翼后,弗拉米尼乌斯针锋相对,他发现当面的马其顿左翼方阵,尚未完成自己的布阵就失去了雇佣军的掩护,就以战象为先导,冲击了部署在棱线上的马其顿左翼。马其顿方阵的队形被战象冲垮,随之被各军团步兵中队大肆屠杀,这部分马其顿方阵同样溃散,并逃出了战场。



现在战场形势显得十分简洁了,两军各自以较强的右翼发动进攻,并摧毁了敌军的左翼。现在腓力的右翼向南、弗拉米尼乌斯的右翼向北,两军在战场的两侧平行、反向进军,谁能够先转头攻击对方的侧面,谁就能获得胜利。就在这时,一位不知名的军事护民官决定了战争的结果,他准确地判断了战场的形势,在弗拉米尼乌斯来得及下令之前,他就带领自己周围的20个步兵中队私自转向左侧。猝不及防的马其顿右翼方阵遭遇了来自左后方的猛击,筋疲力尽、受到惊吓的方阵迅速开始了崩溃,意识到部队无法重整,腓力五世放弃了会战,他收拢所有能够集中的部队,设法向北退出了战场。于是,依赖着中层指挥的相对高效和基层战术单位的灵活性,罗马人赢下了决定性的狗头山会战。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