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商业文化,会否走向没落?

这几天朋友圈里流传一条段子:“今天是11月9日,即119;明天是11月10日,简称110;后天是11月11日,简称双11(购物节),连起来是:防火、防盗、防败家。” 未必准确,却有生活。很多人之所以转这条段子,估计也是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看到最后一点“防败家娘们儿”,照照镜子,有没有嘴角忍不住一咧的感觉?


不容否认,“双十一”已经成为了中国颇为重要的购物节日。2016年11月11日,是“双十一”网购节正式诞生的第八年。今年的“双十一”,不仅主战场阿里巴巴销售额各种创历史新高,还加入了很多娱乐、文化和概念性的新玩法。 “双十一”实际上是建立在当初几个南京大学男生臆想出来的“光棍节”基础上的,它没有严格的节日背景。而且距离新年也好,元旦也罢,都还尚远,又离国庆长假太近。这一方面使得人们购物的目的性不强,更多是一种散漫看什么便宜买什么的发散性购物。另一方面人们的购买力积累不够,很多人刚刚在国庆期间释放了一波购买力,又还要攒着钱留到过年时候消费,因此购买力并没有达到中国消费者的顶点。

利用消费行为学来刺激冲动购物,原理都是一样的,但当“买买买”和“单身”两个标签贴在一起,消费主义的代表疯狂购物和民间发起的亚文化节日光棍节就起了化学反应,在“单身有罪”的社会舆论中,对单身的嘲讽与自嘲本就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双十一”这个节点更是让这股风潮以段子、讨论帖等承载方式在社交媒体上乘数效应般地发酵。“情侣去虐狗,单身狗剁手”已经成为近年来“双十一”的网络狂欢主题。

而电商平台显然想适时地抓住这种文化现象,将“双十一”打造成一个文化符号。马云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双十一已不是一个促销活动,它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快乐的分享,是变成了一种文化节日。智谷趋势甚至将“双十一”与春晚作比较,认为这是一种从泛政治化到商业化、个人主义化和多元化的价值需求转变。

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许多消费者渐渐认识到他们无需挤在“双十一”这天就可以获得好的折扣价,好的商品,其他电商甚至从9月份就开始了促销活动和宣传,购物环境变得散漫,将是以后的趋势。那么在散漫式购物的环境下,人们经过多次的“剁手”之后难免会逐渐去思考自己想买什么,要买什么,为什么买的问题。那时的“双十一”虽然可能还会有很高的交易量,但这是透支平时消费得来的,这天“剁手”的买家,可能要吃一个月土,商家很可能还要为此付出额外的税款。换言之,当市场重归理性时,“双十一”是否会走向没落?

虽然“双十一”今年再创新高,但“双十一”的先天不足与后劲乏力,加上年轻人群体文化的快速消费和更迭性,会否导致其难逃没落的命运?等待时间的印证。


转载、素材使用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那些心情(nxxq666)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