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终身未嫁,竟统治英格兰半个世纪,她是谁?

伊丽莎白一世是荣光女王、英明女王贝丝,她统治时期(1558—1603年在位)通常被视作英格兰的黄金时代,那是一个包容、胜利、传奇和愉快的年代,孕育了莎士比亚和英国文艺复兴。在此期间,英格兰历史得到不断深化,从静态画面变为动态影像。  

我们甚至觉得,也许很多人不了解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之前的人,但大家却十分熟悉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人。我知道他们建筑内部的设计,知道他们的服饰风格。他们的语言从乔叟式的晦涩难懂转变为莎士比亚式的典雅流畅,从各地方言杂陈变为统一的民族语言。此前的君主是通常是肖像形象,而此时的君主则成为有血有肉的个体。  


▲13岁的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登基时只有25岁。她的外表颇引人注目,她面容苍白,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头浓密的红头发。她喜欢打扮,衣着华丽,这是肖像画家们最中意的类型,也会给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1559年1月15日,伊丽莎白加冕为王,典礼所采用的新教仪式是她事先亲自选定的,但她也特意为自己打算实行哪种宗教改革留下了多种可能性。究竟是遵守她父亲亨利八世的遗嘱达成和解,还是推崇那些在玛丽一世登基后逃往加尔文主义盛行的欧洲、而如今回来恢复爱德华六世时期清教主义的新教极端人士和福音派人士?  

伊丽莎白一世直觉认为,英格兰人民宁愿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愿得到他们不喜欢的答案。她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模棱两可,这经常激怒议会和她统治期间最亲密的参谋威廉·塞希尔。

她父亲亨利八世实行的是积极统治,而她实行的则是消极统治。她父亲领导了一场改革,而她则巩固了这场改革。

然而这么做需要严格的自律和个人奋斗。在统治大部分时间里她处境危险,还经常与各方势力斡旋。在英格兰君主册上,她和父亲亨利八世地位颇高。她为君主统治带来了一种在诸多前任君主身上罕见的品质,这便是聪明才智。

伊丽莎白一世对一点很清楚,即英格兰不会再服从罗马教廷的权威,她重新实行亨利八世有关王权至上和宗教统一的法令。在教堂装饰、法衣和宗教仪式方面比较宽容,但教会教义必须是新教教义,这方面事务由新任大主教马修?帕克负责。  

公众舆论最为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伊丽莎白一世会嫁给谁?她的选择众多,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有瑞典国王埃里克,有已故玛丽一世的鳏夫菲利普二世,还有很多权势较弱的追求者。  

伊丽莎白一世显然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女人,她喜欢跳舞,也喜欢身边有年轻男子做伴,不过她认为任何婚姻都是危险的。父母的经历为她敲响了警钟。嫁给一位外国丈夫有可能产生海外纠葛,而嫁给一位英格兰丈夫又可能引起内讧和叛乱。伊丽莎白一世知道英格兰已经受够了这些。

还有一个她在玛丽统治时期相识于伦敦塔的人,这就是达德利勋爵。1560年,达德利的妻子艾米被发现死于乡间住宅的楼梯底端,此时关于两人的传言四起,这很可能是有人故意挑唆。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只是赐封达德利勋爵莱斯特伯爵和嘉德勋位爵士。当议会催促她选一位丈夫的时候,她一如既往地表示自己将“统治并以处女之身死去”。这样英格兰就会“有一位情人,而不是主人”。  

不过也有人曾听她说过,如果她改变主意的话,达德利将是她的丈夫人选,自此达德利出门都会穿一件刀剑不入的短上衣。达德利的妻子去世后,他保持独身达18年之久,最后娶了莱蒂斯·诺利斯。伊丽莎白一世闻讯后怒不可遏,下令禁止她出入宫廷。达德利和伊丽莎白一世之间的关系仍然很紧密,直到他1588年去世。  


▲伊丽莎白女王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但是,她在私下承认,假定改变主意,她会选择莱斯特伯爵

十余年来,伊丽莎白一世和使英格兰避开了欧洲肆虐的王朝战争和宗教战争。虽然她同情北部的新教徒,但却不肯帮助他们,担心惹恼原本与英格兰相安无事的天主教国家。  

1572年,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发生之后,这样的小心谨慎已徒劳无用。在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挑唆下,大约4万名新教胡格诺派教徒被杀,数千名教徒逃往伦敦避难,有关天主教暴行的故事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  

欧洲的新教徒向英格兰寻求帮助。伊丽莎白一世拒绝了,她下决心要与法国和西班牙保持良好关系。  

她为了国家私利采取妥协态度,对英格兰船长们的出格行为视而不见,这些人打着皇室批准探索活动的旗号开始了利润丰厚的海盗生涯,他们专抢那些从新世界返航的西班牙大帆船。

 

▲伊丽莎白一世巡回访问民众

1577年,德瑞克开始了史诗般的远洋之旅,他绕过美洲东海岸和西海岸,横穿印度洋,完成了环球航行。当然,他一路也抢劫了不少西班牙黄金。英格兰渐渐被卷入伊丽莎白一世和塞西尔一度尽量避开的欧洲冲突,此时塞西尔已贵为伯利勋爵。

由于针对她的反清教联盟形成,伊丽莎白一世于1577年同意与荷兰达成协约,双方尽释前嫌,共同商议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王储安茹公爵之间的外交联姻。  

这个提议最终失败了,因为安茹公爵被告知他必须放弃天主教弥撒,于是他礼貌地提议伊丽莎白一世嫁给他那位不那么讨人喜欢的弟弟阿朗松公爵。  

阿朗松公爵的年龄只有伊丽莎白一世的一半,据说他像“一只呱呱叫的青蛙”。有人印小册子嘲讽这桩婚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剁掉了作者的一只手。直到两年后,她才承认这样的联姻是英格兰朝廷和民众所无法容忍的。此事究竟是牺牲自我的外交选择,还是一个46岁的未婚女子做的白日梦,至今仍众说纷纭。  

1584年,英格兰和西班牙的关系恶化,国内亲天主教分子阴谋不断,国外英格兰私掠船经常袭击西班牙船只。由于惧怕进一步的侵略发生,数千名英国人自发签署“共同协约”,旨在保护女王和新教免遭天主教徒攻击。  

一年后,伊丽莎白一世放弃不干涉政策,下令雄心勃勃的莱斯特率一支军队去荷兰同西班牙人作战。莱斯特抵达后,竟然同意出任荷兰总督一职,如此英格兰便被拉下水帮荷兰抵御西班牙。女王闻讯后勃然大怒,她公开要求莱斯特卸去这一职位。  

1586年,伊丽莎白一世听说西班牙正组建无敌舰队,她终于被迫直面玛丽女王带来的威胁。无独有偶,此时发生了一起西班牙侵略行动。上议院和下议院请求处死玛丽女王:“放过她就是藐视我们。”  

玛丽女王在佛斯林费堡被判决犯叛国罪,她走向城堡高墙内的牢房,戏剧化地开始朗诵一首诗,换上有红色内衬的黑天鹅绒裙子,这是天主教殉道者的装束。她的头被砍掉后,众人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她的狗从她裙子底下拉出来。伊丽莎白一世闻讯后伤心不已,她下令把那个执行她处决令的倒霉行刑官关押了起来。  

这是对欧洲天主教的侮辱之举,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由此展开了他的“英格兰大业”,意在以玛丽一世合法鳏夫的身份夺取英格兰王位。爱尔兰随时准备发动起义,苏格兰也准备好“让外来者从后门进入英格兰”。

▲西班牙与英国海上之战  

1587年4月,德瑞克率兵大胆驶进西班牙加的斯港,有系统地摧毁了菲利普二世的大部海战舰队,其中包括30艘大帆船,他报告称已经“烧了西班牙国王的胡子”。  

与此同时,伊丽莎白一世身穿一件银制护胸甲,前往蒂尔伯里,向在莱斯特命令下集结在那儿的英军发表演说。据说她称:“我虽然长着一副柔弱女子的身躯,但我有一国之君的心胸,而且还是英格兰的君王……我不想令国家蒙羞,我要亲自拿起武器—我就是你们的统帅、裁判和颁奖人。”不过在这件事上,其实并不需要军队。  

随后,西多尼亚公爵逃往北海,将很多船只留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海岸,仅有60人活着逃回了西班牙,而英格兰无一人折损。击败无敌舰队曾为伊丽莎白带来无限荣光,但实际上英格兰根本无力应对攻击,其海岸防御形同虚设,海军也几乎和西班牙海军一样装备不良。幸好西班牙无敌舰队没再回来。  

1588年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苏格兰玛丽女王去世,西班牙被击退,清教徒纳瓦拉的亨利成为法国王位继承人。埃德蒙·斯宾塞在其长诗《仙后》中称赞伊丽莎白一世为“荣光女王”:  

“荣光女神啊!天恩和神圣王权的镜子,宏大岛屿的伟大女性。”  

1588年,伊丽莎白一世失去了心爱的莱斯特伯爵,她将他称作“我的眼睛”。听到他的死讯后,女王把自己锁了起来,直到几天后伯利勋爵撞开房门。她把他写给自己的最后一封信一直保存到去世。  

莱斯特伯爵和伯利勋爵两人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地位崇高,在她眼里,伯利勋爵是一个聪明无私的顾问,而莱斯特伯爵的身份却更加复杂:莱斯特伯爵极其自负,诡计多端,行事鲁莽,他设法迎合女王奔放的天性,但又没有动摇她的统治。

莱斯特伯爵的去世,使得伊丽莎白一世的一丝光辉也随之离去。“无敌舰队肖像”中的伊丽莎白一世浑身洋溢着皇家威严气势,一只手放在地球仪上,仿佛全世界尽在她掌握之中,脖子上戴着莱斯特伯爵赠给她的由600颗珍珠串成的珍珠项链。  

年近60岁时,她在政治上一贯的谨慎态度有所改变。1589年,伊丽莎白一世派德瑞克率军前去荡平西班牙无敌舰队余孽,不料失败而归。他的海上抢劫副业也遭遇了失败,对此女王也有份投资。霍金斯和沃尔特·罗利爵士也遭遇了类似的失败,伊丽莎白一世对这群整日出入宫廷的年轻宠臣怒气更盛。  

然而女王对这些人采取了纵容态度。伊丽莎白一世的新宠是莱斯特伯爵的继子埃塞克斯伯爵,他是一个性情暴躁之人。1591年,他试图说服女王派自己去协助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对抗天主教联盟。荡平西班牙无敌舰队余孽对英格兰防御具有重要意义,可最终还是以惨败收场,女王一气之下表示再不会派埃塞克斯伯爵去国外。  

▲晚年的伊丽莎白一世,1595年

一年后,伊丽莎白一世日渐昏庸,她对埃塞克斯伯爵的坏脾气让步,又派他率1.6万人的军队前往爱尔兰征讨自封为爱尔兰国王的泰伦伯爵休·奥尼尔。埃塞克斯伯爵是个能力不佳的指挥官。他利用女王赋予的特权封赏亲信。据说“他从未动一刀一枪,只会大加封赏”,被泰伦伯爵打败后,他立即求和。他和爱尔兰首领泰伦伯爵私下议好条件,答应把整个爱尔兰都交给他,而自己将回去“以女王的名义”掌管英格兰。于是他在英军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返回英格兰恳求女王答应他的议和条件。  

女王当时正在无双宫穿着睡衣休息,埃塞克斯伯爵竟敢直闯进去。此时,女王无论如何不能再纵容他了。他被以擅离职守罪逮捕,并被免去官职。1601年,他勾结天主教徒和其他异见人士,发动阴谋政变。当时,伯利之子罗伯特·塞西尔是首席大臣,他是埃塞克斯伯爵的对立方,亲自带人前去追杀埃塞克斯伯爵。  

在这些事情发生之时,伊丽莎白一世逐渐暗淡的统治之光被后起之秀莎士比亚的才华照亮了。比德打开了欧洲黑暗时代的一扇门,乔叟推开了英格兰中世纪晚期的一扇窗,而“艾冯河畔诗人”莎士比亚则展示了伊丽莎白时期英格兰洋溢着人文主义情怀的盛况。他的诗歌是为私人客户而写,但他主要在伦敦戏院上演的剧目却是为买票欣赏的观众而作。莎士比亚是一位戏剧天才。在欧洲大多数国家,这种才能只被上流人士所见;可在英格兰,这种才能被慷慨地分享给剧院的每位观众。  

莎士比亚笔下描绘的是中世纪英格兰的政治生活,但隐喻的却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他借古讽今,尤其是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理查三世等剧中人物。哈姆雷特、夏洛克、马伏里奥和福斯塔夫等虚构人物十分贴近现实生活,人们很容易想象他们穿着现代服装的样子。通过莎翁笔下的这些人物,我们现代人得以了解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格兰的声音、情感、想象和社会生活动荡等。

在17世纪即将到来之时,伊丽莎白一世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她的宠臣们都去了世或背叛了她。她的国外活动耗费大量钱财,国库和船长们囊中空空,尽管他们的海上抢劫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却对日益壮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影响甚微。


对欧洲大多数人而言,英格兰是个大麻烦,而非一方强国。1601年,议会抱怨伊丽莎白一世把行业垄断权卖给手下宠臣,时年67岁的女王在其“黄金演讲”中反驳道,她不是“一个贪婪的敛财之人”,而是一个为王权操碎了心的守护者。  

她用这番话结束了统治时期的最后一次演讲:“也许你们见过很多更能干、更聪慧的王子登上这个宝座,但你们却再不会遇到一个比我更加爱你们的人。”爱是伊丽莎白一世争取民意的代名词。  

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其祖父位于里士满的宫殿内去世,她表示“只有”苏格兰玛丽女王时年36岁的儿子詹姆斯可以继承王位,他是一名新教徒。尽管后期人们逐渐对她的统治心生厌烦,但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是在民众的爱戴和哀悼中过世的。弥留之际,她的个人祈祷词也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墓志铭:“当我周围几乎所有国王和国家在为生灵涂炭的战争和暴动烦恼之时,我治下和平;我主教会在受牵连之际,我的王国稳如磐石。”  

她效仿父亲亨利八世奠定了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英格兰团结在王权之下。她为英格兰带来了荣耀与和平。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无疑是英格兰众多统治者中最伟大的一位。  

摘自《英格兰简史:从公元410年到21世纪的帝国兴衰》,[英]西蒙·詹金斯(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悦读名品授权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