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大量出现的“毛狗”,是什么动物?

一般来说人类生活区域扩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就缩小,总体呈现“人进兽退”的趋势。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动物们的栖息地也大量缩减,种群数量变少。

但也有那么一些野生动物,并不会受此影响,甚至还因为人类的城市没有竞争者,它们反而活得更好。比如北美的郊狼、欧亚地区的小浣熊,就是其中很好的例子,它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成为了城市新居民。

在上海,也有一种小动物,它们出现在小区、街道的绿化带上,成群结队活动,也不怕人,敢跟人讨要食物,俨然在人类的城市里扎下根来。

人们将这种动物称为“毛狗”或“毛狗子”,一些人将其误认为是小流浪狗,偶尔投喂它们。

上海是国内一线大城市,现代化程度高,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样的环境下,是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但毛狗们靠着人类的投喂,以及城市里大量的厨余垃圾,它们在这里活得甚至比野外还要好。

毛狗子学名叫貉,长得像浣熊

毛狗是人们对它的俗称,这种小动物真正的学名叫“貉”,也就是“一丘之貉”的那个貉,属于小型犬科动物,即便是成年雄性的平均体重也只有6.5千克,不如一般家犬大。

从外形上看,它长得跟小浣熊差不多,脸上都有向外部生长的毛发,而且眼睛周围有黑色毛发,像是戴了眼罩一样,许多对野生动物不熟悉的人,经常会将它与小浣熊混淆。

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尾巴,小浣熊的尾巴有环状斑纹,而毛狗子则没有此项特征。

毛狗是东亚的特产,它们喜欢栖息在丘陵、平原或山地等环境下,然而近十多年时间里面,人们也观察到了它们有往城市扩张的趋势,这点从它们“占领”上海的现象就能够看得出来了。

与一般的野兽不同,毛狗的性格算是比较温顺,一般不太会攻击人,或许这也是它们能在城市扎根的前提。

不过人们也需要注意,尽管它们长得很可爱,但这毕竟是一种野生动物,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人们还是不要招惹它们为好。

会抓鲫鱼吃,敢与流浪猫争地盘

日本也有大量的毛狗,它们常常出现在街头巷尾和绿化带上面,偶尔会尾随人类,讨要点食物。

它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日本动漫里面,会变身懂法术的狸猫,其原型就是毛狗子,而不是以往人们误以为的小浣熊。

在野外,毛狗子一般以各种小动物为食,它们的食谱广泛,鸟类、小型哺乳动物、鱼、蛙、蛇、蟹、昆虫等等,都是它们的取食对象。它们的食性较杂,真菌、浆果、种子、谷物等等,也在饮食清单上面。

生活在城市里面的毛狗,能捕食的野生猎物就没那么多了,但好在这里并不缺食物。

比如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在上海松江小区池塘旁边,看见毛狗子抓鲫鱼吃了,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城市里面的老鼠、蚯蚓、昆虫等等,也都是它的捕食对象。

当然最多的,还是各种厨余垃圾,它们敢与流浪猫争抢垃圾桶,翻找里面的食物。它们渐渐地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由于缺乏竞争者和天敌,幼崽的存活率更高。

5000只定居上海,与人类共存

上海的街头巷尾,毛狗子变得越来越常见,那么上海究竟有多少只毛狗呢?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已经超过了150个社区确认有毛狗出没,全上海的数量预估有5000只以上。

其实毛狗子来到上海,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初见端倪了,当时的新闻报纸,用“一种奇怪的动物”来描述它们。

如今上海的人们对它们很熟悉了,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活,毛狗子也摸清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它们藏身于居民的储藏室,会在墙角的缝隙筑窝。

为什么毛狗子会选择在上海定居?这可能与上海的城市环境建设有关。在2020年底,上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高达40%,加上众多的湿地、森林和城市公园,会将周围的动物源源不断地吸引过来,而毛狗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它们的体型小,在人类的眼中,不会将其认为是具有大威胁性的野兽。

不过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中,它们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为它们的城市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城市的厨余垃圾,大多都是淀粉类食物。

纵观毛狗子的食性,其实与流浪狗几乎是没啥区别的,北美的郊狼也是如此。这些野生动物,能在城市定居下来,必然是拥有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新的栖息地给它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过城市也给它们带来了新的危机,比如道路上的车水马龙,是它们很难避开的危险,“路杀”或成为威胁它们生存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