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与周王室的一次“交易”,为何能看出王室衰微?

与鲁、卫、晋、齐等周初封建的诸侯国相比,郑国的始封明显要晚很多。据《郑世家》云:“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

郑国是西周末年一个新起的诸侯国,其开国君主是郑桓公姬友。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幼子,周宣王的弟弟,幽王的叔叔,与周王室关系十分亲近,在周王室中担任任卿士。

桓公初封的郑地当然不是后来济、洛、河、颍之间的郑。据《汉书?地理志》云其为汉代京兆郑县,即今陕西华县。另《世本》载有“郑桓公居棫林,徙拾”,《左传》襄公十四年载诸侯之师伐秦过棫林,此棫林在泾水之西,或许在在京兆郑县附近。

实际上,在周幽王抵抗西戎入侵中,郑桓公牺牲了。其子郑武公继位,并第一个率兵驱戎,支持并护送平王东迁洛阳,因此得到周王室倚重,接任其父的卿士职位,主持周王室的朝政。

西周灭亡,平王又被迫放弃镐京,只得依靠诸侯之力东迁洛邑。而平王东迁之后,西部故土大量丧失,潼关以西广大地区被秦国占有,南面是楚国及其附属国,北面地区多为晋国所控制,东面地盘大量被郑国侵占。

王室实际控制地仅600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只等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室衰微。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进行兼并战,周天子控制诸侯“天下共主”的权力已丧失。

而郑国向来是王室的功臣,连续三代近百年时间里,均担任周王室卿士,掌控周朝实权,加上洛邑与郑国都城新郑接壤,郑国控制王室就更加容易了。

春秋初期,郑国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吞并相邻几个小国后脱颖而出,成为最具实力和威望的一个诸侯国。

郑庄公即位后,依靠强大的国力,借周王室发号施令,先后联合齐、鲁两国,削弱卫、宋、陈、蔡四国,灭了许国,逐渐扩充成“春秋小霸”。随着政治、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长,郑庄公越来越无视天子权威。

把持朝政大权的郑庄公,专横跋扈,引起周平王十分不满,担心他会进一步吞并王室,于是暗地里想分权给虢公忌父,削弱郑庄公的权力。

庄公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更加怨恨平王。

平王得知后更加害怕庄公对王室不利,随即矢口否认此事,但庄公就是不信。

为缓和郑国与周王室矛盾,双方会谈后约定交换人质。平王只能忍气吞声将太子送到郑国,而庄公也将儿子忽送到洛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周交质”事件。一国之天子,却不得不看一个诸侯国的脸色,可见王室衰微。

后来,桓公采用太史伯的建议,以自己的威名,带领族人和一些前商遗民将郑国的财产、部族、百姓,从关中地区全部迁移至东虢国和郐国之间的新郑(今河南新郑附近)。

由于新郑地处中原腹地,四通八达,郑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诸侯列国中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