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动物的求偶,多是雄性打扮自己,可人类为什么相反?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这是小时候看动物世界最熟悉的一句旁白了。地球上物种数百万个,进化了38亿年之久,达不到永生的目的最终走上了交配繁衍之路,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地球上的物种多种多样,实际上交配繁衍形式也是千差万别。

人类寻找伴侣靠一见钟情、靠相亲、靠相互追求,最终走到一起组建小家庭,实现人类文明的发展繁衍。但是最终的选择确定下来之前还有很多前提,例如高矮胖瘦美丽或者帅气,再或者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等,但这一切的根本却还是希望获得更加优质的下一代,生存和繁衍就是生物最本质的追求。

但也有人看出了不同,很多动物的求偶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它们或者一身鲜艳的羽毛或者有着优美的舞姿,再或者有着强壮的身体可以靠着战斗力抢夺配偶。在动物的世界里,其实一切都没有那么复杂,它们遵循本能直击生命的本质,那就是为了获得更加优质的后代。

       动物界的求偶,为什么都是雄性打扮自己?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并非那么绝对,在自然界中也并非都是雄性打扮自己去求偶,也有很多雌性去求偶的,最典型的就是彩鹬,一种小型涉禽,成年后体长超过25厘米,它们多栖息在水塘和靠进水塘的沼泽中,以一些小型的水生动植物为食。彩鹬是典型的一雌多雄制,在繁殖期雌鸟会向不同的雄鸟求偶,因此会产下多窝的卵。这些卵都将由各自的雄鸟来孵化,并且由雄鸟喂养长大。

在这里涉及到两个非常全能更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性选择”和“后代投资论”。

性选择也是达尔文曾经着重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地球上的生物它们出现的各种性状都由基因决定,而生存环境在其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部分的形状都是为了生存地更好。

但是也有特例的存在,例如螳螂是一种“性食同类”的动物,在雄性螳螂交配的前中后都可能被雌性螳螂吃掉。对比一下它们的体型,雄性螳螂都比较小,在对打的时候根本打不过雌性螳螂,那么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体型更大一些才会生存地更好。但实际上雄性螳螂的小体型就是“性选择”的结果,这样更加有利于雌性螳螂性食同类。

在动物界之所以有些雄性动物长地花枝招展,就是因为“性选择”的影响,雌性动物可以通过它们优美的舞姿或者光鲜亮丽的羽毛,来判断它们的健康状态,以获得最优的后代。而雄性动物为了在同类竞争中获得优势,那么在这种选择下某些性状也就越来越突出,成为它们自豪的一面。

地球生物的配偶双方,一方会掌握主动权,而另外一方会处在被选择的局面。那么这个地位到底是如何划分的,这就要考虑雌雄双方对后代的付出代价了,例如一些鸟类大部分都是雌鸟进行产卵孵化并且喂养长大,而一些雄鸟唯一做的事就是提供一半的基因,既然主动权在雌鸟手里,因此就具有选择权。

织布鸟就是这样一种动物,雄性织布鸟都拥有非常高超的造房子技巧,它们的鸟巢建造的非常漂亮,就等待着雌性织布鸟的到来,这点跟人类比较相似,没有房子找老婆好难0.0!当然它们也只提供一个房子,交配后即离家出走,把房子留给雌性织布鸟,之后自己会继续编造鸟巢,寻找新的伴偶。

当然也有些动物它们对后代的付出是一样的,差不多是互相选择的类型,没有明显的性选择结果,像帝企鹅,它们的雌雄个体长相非常类似,并且大小也类似。

       为什么人类恰恰相反?

很多人都说人类这个物种里都是女性比较漂亮,这跟很多其它物种恰恰相反,但这也是性选择的一种结果,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唐朝时期都以丰腴为美,现代社会普遍认为越苗条越好,但其实这也并不完全正确。

而对于男性也不同,在远古时期我们主要靠着打渔打猎或者捡食野果为生,那么某些个体具有高超的打猎技巧,可以满足每日的食物所需,那么他自然就会非常受欢迎,这样的个体也是最美的。但到了现代社会,可能就看个人能力社会地位等等,这些都对“生存”至关重要。

自然界中动物的求偶,都是为了获得最优质的后代,但是基因怎么样谁都不知道,那么就只能通过某些外在的性状来判断。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