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吃的米饭有虫卵?米虫一开始就钻进大米,放大500倍更恶心

米虫,为什么没有二十多年前常见了?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以前大家看到米虫的时间更多?尤其是在我还比较小的时候,也就是大概二十多年前吧,那个时候大多数农民都还在老家种田地,我们四川这边的气候就是一年只能种一季的谷子,而且,主要产量就集中在面积不大的水田上。

像那些不容易长时间被水淹的旱田,往往会用来种油菜,等油菜籽熟了就可以榨油,供自家人吃一年,多了的还可以拿去街上卖钱。所以,每到收谷子的时候,大家最怕长时间下雨,长芽了就只能给家里的鸡鸭吃,能存起来的粮食就更少了。

要知道在农民工这个职业还没兴起的时候,家里的主要收入都是来自土地,所以那个时候没有几户人特别有钱,只有粮食的产量提起来,才能置换更多钱,比如用粮食饲养家畜,因为养动物换钱会比直接卖粮更值钱,只不过养牲畜需要多出人力。

可能上面几代人的生活经历也不同,所以“未雨绸缪”就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吃不完的东西总喜欢存起来,粮食也是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点存粮,只有多少之别,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有的粮食甚至已经放了两三年都还没吃完,但又觉得直接卖了不划算,而这种放了几年的陈粮就更容易长出米虫。

而且,以前大家的房子,也不是家家户户都很大,粮食的存储条件远没有如今好。所以,时间放太久,一个空间里面什么粮食都在放,如果其他粮食长虫,就会传到米里面。再加上可能收进去的时候就晾晒不充分,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发现家里的粮食长虫子了,这个时候一般的处理办法,其实就是又拿出去晾一下,让虫子自己爬走,然后放一点有明显气味的东西来驱虫,比如花椒和大蒜,效果还是比较好。

我们吃的饭里就有米虫虫卵?

实际上,我们吃的米饭里面,还真的可能有米虫虫卵存在,还真有人用放大镜放大500倍来看长了米虫的大米,虫卵看着虽然没有成虫那么恶心,但还是很影响食欲的!

之所以如今大家很少看到米虫,主要还是因为吃的大米都是从正规途径购买的,这些大米原本就经过了干燥处理,多数情况都存放在冷藏库里面的,推出来以后也没多久就卖完了。

再加上大家平时也没有大量囤积粮食的习惯,一般都是吃完了再买,所以,在大米本身经过处理以后,我们也没有存放多长时间,即便大米里面存在虫卵,一般也来不及长出米虫就吃光了。

也就是说,大家平时防止滋生米虫,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不要买太多米放在家里,吃多少买多少,吃完以后再买,不要一次半年、甚至一年的口粮;

二是大米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潮湿的环境也容易滋生米虫,尤其是夏季温度达到30°左右的时候。

等长了米虫再去晾晒,其实也只能长成虫爬走,大米里面还会有一些虫卵难以被筛选出来,这就需要把大米放冰箱冷藏一段时间了,因为低温可以杀死米虫,像温度低至5℃的时候,只需要21天时间,米虫就会开始死亡。

它们怎么爬进去的?

哪怕装米的袋子有两三层厚,为什么放久了还是会长虫?其实,不管米虫是通过什么途径长出来的,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这一点对生物有基本常识的人都明白。米虫,不仅是大米里面可能会长出来的蛀虫,也可能寄生在面粉和玉米等谷物中,如果你家里铺装的木地板,也可能发现它的踪迹。

如今大家放米一般都有专门米袋子、米罐子或米桶一类器具,平时也是封闭式存放,按道理是没有米虫能爬进去的,但有时候还是会发现有米虫。其实,这种情况来说,大概率就是大米在被装进保存器具以前,就已经有虫卵藏在米粒里面,只是当时没有被人发现而已,因为米虫产卵后会专门分泌出一种白的物质来封住口子,一般人也不会一粒粒地去检查米粒,所以它们才有机会在合适的条件下长大。

从米虫这种生物本身来说,它就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一开始是虫卵,然后会经历幼虫、蛹和成虫这三个阶段,区别就是幼虫时期在大米内部寄存,等长大了以后就会直接啃食大米,其他谷物也是类似过程。米虫繁殖的速度是特别快,快到单次产卵就有能到500枚左右,而且一年就能繁殖个八九代,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更容易受到米虫的影响。

虽然米虫本身没有毒,吃的大米里面很可能就有米虫虫卵,大家吃了也没什么事儿,但米虫的危害还是不小。那就是粮食会因为米虫分泌的物质更容易变质,不管是米被米虫吃了,还是被其分泌物污染了,都会导致粮食损失,所以,如果看到家里大米长了米虫,还是应该及时处理,避免更多粮食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