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河一侧挖一条沟,有没有可能解决地上悬河的威胁?

黄河改道不是没有发生过,内蒙古和宁夏一带的河道就多次变迁过,至于黄河下游改道,影响就更大了!

那么,直接在地上悬河旁边开个口子,开辟一条新的人工河道,堵住老河道,让黄河水流入新挖的河流,用编织袋兜着黄河流水,要不了两个月就能建成新河堤?

不得不说,用编织袋兜住黄河水,自然形成新河堤的想法很有创意,看着似乎还不费多少成本,但实际运用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黄河水不够用,长江水往北调,已经让大家明白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黄河虽然河道很长,但水量远不及长江。

的确,黄河泥沙量巨大,全世界都没有第二条河能与其相比,而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升以后,也早已变成有名的地上悬河。这些位置的河道高度比周围地面要高出三五米,有的甚至还不止,但是,地上悬河的问题,绝不是改个道就能解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地上悬河,河道高的背后难道不是泥沙量巨大?

可以这么说,黄河下游形成的冲积平原,就是过去那么多年黄河泥沙量一直都很大的证据,正如多年前测出的黄河年均携带16亿吨泥沙,但只有12亿吨是进入了大海,还有4亿吨左右的泥沙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留在了黄河下游。

说得直接一点,地上悬河的河床会变高,其实原理也与下游的冲积平原一样,只不过河道沉积下来的泥沙量,明显就比平原要小很多,所以,平原的面积依然还在扩大,而河道的高度也在持续上升。

试想一下,如果要废弃目前的地上悬河,启用新的河道,那意味着就要从地上悬河开始的地方就开个口子,这个河道长度并不短,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建造,这都姑且不说,只要黄河依然经过黄土高原,怎么都会有泥沙进入黄河流入新的河道,然后再次慢慢沉积下来,尤其是暴雨多发的季节,黄河水里就会有更多泥沙,这一点也通过观测站证实过了,黄河泥沙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汛期进入黄河的,而地上悬河有可能在汛期发生堤坝险情,也主要是因为水量突然增大。

试想一下,如果河道的泥沙量一大,就要新修一个河道,会不会也太频繁了一些,而且还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新修的河道怎么走,又涉及移民安置问题,而且,新修的河道是直接开辟一个新的河道入海,还是要连接到原来的入海河道上呢?

这些问题最大的难点,就在于需要做很多实地考察,不是我们拍脑袋想到就可以了,就像三峡工程也算是个历经百年的重大工程,也不是想修就直接修了。

黄河天生不黄,只是经过了黄土高原,如今黄河治理已经让泥沙量大量减少,黄河水变清“肉眼可见”!

大家也知道,近年来黄河水变得越来越清澈,这与什么人出现了,倒是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近几十年黄河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三江源这个地方就能看出来,黄河不是天生就泥沙量这么大,而是在流经黄土高原以后才携带了大量泥沙,以前的黄土高原能种粮食的土地面积虽然看着很大,但产量却一点都不高,很多树被大家砍了用来当作耕地,但还是无法把粮食产量提起来。

后来,人们终于明白,人和自然环境永远是一个整体,如果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那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也只会越来越少。黄河治理的这几十年,当地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让一度陷入贫瘠的黄土高原又再次萌发生机,如果你去到如今的黄土高原,就会看到满眼绿色的震撼场景,这一点也可以从各地的森林覆盖率体现出来。

可以这么说,新黄河早已不是当年“一碗黄河水,半碗泥沙”的模样,从2000年到2015年的平均数据来看,黄河年均泥沙量已经减少到几亿吨,这比早期的16亿吨少了一大半,虽然黄河泥沙量与汛期降雨有很大关系,但近年来的确少了很多,而这个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就归功于几十年来真正在施行黄河治理的一代又一代黄土高原人。

另外,黄河治理也不仅仅是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同时还建了不少的淤地坝,它能够把淤泥拦下来,减少黄河泥沙量,还能用于农田种植,可以说好处也是多多的,只不过也需要关注淤地坝可能发生的险情,尤其是那些建造年代已经比较久远的淤地坝。

而小浪底水库这样的水利枢纽工程,也可通过人工扰沙等方式让黄河泥沙更好地流入大海,有效减缓了地上悬河进一步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