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中的“大热IP”,蜀主刘备白手起家的“逆袭”经历,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话虽如此,在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以及陈寿“为尊者讳”的双重背景之下,刘备的早年经历始终被一层迷雾所笼罩。
众所周知,刘备以“织席贩履”为业。在当时,这属于“百工”之技,社会地位甚至不如“良家子”出身的董卓。可即便如此,刘备依然能在短时间内,便闻名于中原各地。
那么,刘备究竟是如何成名的?而一向眼高于顶的袁绍、曹操,又为何对他青眼有加?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一、周旋于陈纪、郑玄之间
刘备的成名之路,已是老生常谈。可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读者难免将目光放到刘备的出身(皇室后裔)、名声(仁义之名)以及军功(镇压黄巾军)等方面。
倒不是说,这些因素对于刘备的成名,未曾起到丝毫作用。只是,从时代背景来看,刘备快速扬名的根本原因,还是应当归咎于他强大的圈子。
东汉时期的后进子弟入仕(或提高社会地位),都离不开这么几点核心要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家世师承、名士题扶、经学文辞、军功、财富。
刘备虽有镇压黄巾军的经历,但表现并不亮眼;至于他的家世、财富与文辞,更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刘备的依仗,只能是师承与名士题扶。
刘备怒鞭督邮之后,还能返回洛阳,并与毌丘毅一同前往丹阳募兵,可能就托了他老师卢植在朝中的关系;而刘备后来在幽州立足,则托了同门师兄公孙瓒的照拂。
上图_ 黄巾起义示意图
不过,刘备能在中原闻名,主要还是因为名士题扶,这离不开他强大的人脉关系。
按《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曾任高唐(县)尉,后迁为高唐(县)令;为贼所破之后,刘备又在公孙瓒的帮助下出任平原国相。正是这段不起眼的经历,让刘备积攒了一些人脉。这对他日后的发展与扬名,大有裨益。
高唐县,隶属平原国(郡),刘备能从县尉升为县令,离不开顶头上司平原国相的提拔。此时的平原国相,则是陈纪。
陈纪是颍川高士,与父亲陈寔、弟弟陈湛号为“三君”。其父陈寔为“颍川四长”之一,是东汉中期颇负盛名的儒道宗师。陈寔去世后,“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足见颍川陈氏在士林中的声望。
上图_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
据《贞观政要·论赦篇》记载:“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
陈元方,即陈纪;郑康成,则为郑玄。作为经学大家,郑玄的名气比陈纪还大。毕竟,这是一位凭借名字就能让黄巾军纳头便拜的“超级牛人”。除此之外,郑玄还是刘备老师卢植的同门。
是以,对刘备来说,陈纪与郑玄都是如同师长般的存在,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牢靠。陈纪之子陈群,后来便被刘备征辟为官;而郑玄推荐给他的孙乾,日后也被刘备当做元从心腹带在身边。
正是凭借与陈纪、郑玄的交游,刘备不仅接触到了中原的“顶级学术圈子”,还借此与其他名士搭上了关系。
上图_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
二、孔融、陈登与徐州交会
刘备能在陶谦之后接任徐州牧之职,离不开三人的鼎力相助,他们分别是北海国相孔融、下邳豪族陈登与徐州别驾糜竺。而在刘备的扬名之路中,孔融对他的帮助又最大。
据《后汉书·孔融列传》记载:“(孔融)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
孔融的求援,让刘备又惊又喜。惊讶的是,孔融竟知刘备之名;欢喜的是,孔融为孔子嫡系后人,又为文坛执牛耳者,刘备与之交好,可令自己受益无穷。
巧合的是,被刘备视为师长的郑玄与陈纪,都与孔融相交莫逆。
成语“纪群之交”,说的就是孔融与陈纪、陈群父子二人的交往;而郑玄的老家高密县,则隶属于北海国,孔融任国相时,曾对郑玄颇为照顾。
由此可见,孔融应当是从郑玄、陈纪口中得知了刘备的存在。再加上刘备不辞劳苦地前来救援,孔融对他的好感也直线上升。凭借这层关系,刘备在中原的扬名之路,自然能一帆风顺。
上图_ 孔融半身像
东汉时期,名士之间“激扬文字,互相题扶”已成惯例。曹操有许邵点评、诸葛亮受庞德公提点、庞统得司马徽赞许,顿时便身价倍增,闻名一时。
同样道理,刘备入中原后,郑玄、陈纪、孔融等人也曾于徐州避难,并与之展开交游。在几位大名士的“题扶”之下,刘备的名声与日俱增,并以“英雄”“人杰”“枭雄”之名而著称。(参见曹魏、东吴群臣对刘备的评价)
上图_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
三、徐州易主与刘备的政治立场
刘备一旦有了知名度,便更容易交到“新朋友”,比如陈登和糜竺。
当然,刘备结识陈登也有可能是孔融的举荐。毕竟,陈登之父陈珪曾在剧县(北海国治所)担任县令,在孔融的管辖范围内。
徐州治所位于下邳。因此,出身于下邳陈氏的陈登,在徐州本土颇具影响力。再加上“首富”出身的徐州别驾糜竺,刘备轻而易举便取得了徐州本土士族的鼎力支持。
可奇怪的是,陶谦与徐州本地士族的关系却非常差。
据《三国志·陶谦传》记载:“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琅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
东吴名臣张昭,亦为徐州人氏。陶谦执政时,曾强行征辟张昭入仕,后者不愿与之为伍,这才前往江东避难。可见,徐州士族与陶谦的关系十分势同水火。
上图_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
既然如此,陶谦“托孤”刘备便很值得玩味了。
毕竟,这么重要的事,见证人竟然只有一个糜竺,反观陶谦的心腹——丹阳武将,却都不在现场。难怪,许耽、曹豹等丹阳武将会联合吕布反叛刘备了。
究其原因,还是刘备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陶谦执政时,曾与淮南袁术、幽州公孙瓒达成军事同盟;而与他们为敌的另一军事同盟,则是由冀州袁绍、兖州曹操、青州臧洪、荆州刘表等人组成。
上图_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
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记载,刘备任徐州牧之后,陈登曾遣使向盟主袁绍表示合作意向:“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
下邳陈氏与汝南袁氏交情颇深,在陈登的帮助下,袁绍承认了刘备的地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可见,在“二袁之争”的过程中,刘备携徐州倒向了袁绍。如此一来,刘备、袁绍与曹操之间,就是平起平坐的盟友关系。
正因如此,曹操、袁绍才会对刘备颇为礼遇。这不仅是因为刘备当时已经扬名于中原,更因为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段平等的同盟关系。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备倒向袁绍,无疑将袁术给得罪死了。又因为他“悖逆”陶谦意志,选择与徐州本土士族合作,导致陶谦一手提拔起来的丹阳兵和臧霸(以臧霸为首的泰山群盗)都对刘备心怀不满。
于是,在吕布、丹阳兵、袁术的三方联合之下,刘备任徐州之主不过一年左右的光景,便被赶下台去。而这,又是后话了。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贞观政要》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