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吃文化”:中秋节,各个地方不同,都有哪些不同的吃法

文 | 读书君

#中秋节#

中秋节又将到了,岁岁中秋,年年中秋,却是一年有一年的不同。抬头看看这世间万物,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样的景色,不一样的轮回。

秋天,丰收的季节。伴随着一年秋收的到来,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到处是沉甸甸的果实,金灿灿的稻谷麦子,一如东坡居士所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中秋节,是团圆的季节,也离不了吃。吃,俨然成为了中国的一道“符号”。

01 中国人的“吃文化”

中国人过节,向来都离不开吃。纵观中国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节日,你会发现,节日基本上都少不了食物。

春节“大杂烩”,天南地北各有各的风味;清明节吃“寒食”,端午节吃粽子,中元节吃鸭,中秋节吃月饼……

当然,这种“吃文化”的流传,除了和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有关外,主要还是受古代的传统习俗礼仪的影响。

旧时代,我们古人无论是祭祀还是举办各种大小活动,总是要杀鸡宰羊,将其作为供品,以表示对神灵、祖宗的敬意。

如今,到了今天,这样的风气习俗依旧流传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每到各种各样的大小节日,活动,老百姓都会杀鸡宰羊,将食物煮熟后,拿到祠堂等祭祀台上供奉,祈求平安、心想事成、风调雨顺……

比如鲁迅《祝福》笔下写到的祭祖一节,因为“克死”丈夫而被镇上的人视为“倒霉”、“晦气”的女人的祥林嫂,在厨房里帮助准备祭祀供品。

不过,这段描写,大家的关注重心却被放在了祥林嫂身上。祥林嫂被要求不允许沾手祭祀用品,以免带来晦气,不干不净,冒犯到祖宗。

这多少有些像一些地区,女人不能进祠堂,来月事的女子不能烧香拜佛等封建思想观念一样。

02 古往今来中秋节的月饼

秋天的到来,预示着一年即将走到了尾声。在这样一个丰收与季节寒冬将要转型的日子里,秋天也成了思念疯长的季节。

中秋之夜,夜色皎洁,古人将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而自古以来,我们都习惯用月圆、月缺来表达人生的悲欢离合。

秋天月圆的日子,远方异乡的游子,只能透过月亮,向远方的亲人表达思念。

中秋佳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皎洁的明月,洒满了世间大地,照到了每一个人间的角落,也将每一份思念带走。

中秋吃月饼,是我们传统的习俗,象征着团团圆圆。诗人苏东坡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夸的就是中秋月饼的美味。

在过去,物资还比较匮乏的年代,要吃上月饼,也并非易事。比如几十年前,月饼还是定量供应的。穷人家,三餐温饱都难解决的,过节能吃上月饼,对小孩来说,那是一件再开心不过的事情。

如今,物质生活好了,人们随手能够着的食物也多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月饼种类,多得琳琅满目,挑不过来。

我国幅员辽阔,月饼的种类和口味也各式各样。从古代流传到至今,月饼的种类也发展成多种,传统的月饼有苏式、广式、京式、滇式等。

人们制作用的月饼馅料也是数不胜数,黑暗料理界的我们姑且不说,就说常见的如豆沙、莲蓉、咸蛋黄、椒盐、肉松、五仁等,就已经是品种多样了,这些不同口味的月饼,可以说已经独领风骚数百年。

尤其是从明清开始,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吃方面更加挑剔和讲究,也延伸出了更多的风味。

而到了如今,月饼的馅料更是五花八门,比如榨菜肉馅月饼、玫瑰鲜花月饼、清香蔬菜月饼、麻辣月饼、鲍鱼龙虾月饼等等,让人大开眼界。

03 各地区不同的中秋节食俗

除了吃月饼,各个地区的中秋节,还有很多特别的习俗。

比如一些地方有吃南瓜的习俗。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家中有一个叫阿黄的女儿。

有一年,碰上天灾,饥荒连连,老百姓食不果腹。阿黄的父母,本身年纪大,身体多病,碰上天灾,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乎就饿晕在了床上。

八月十五那天,阿黄在南山的杂草丛中,意外发现了两个扁圆形野瓜。她高兴不已地将瓜采摘回家,煮给父母吃。

煮熟的野瓜,香甜可口,病弱的二老吃了之后,身体也渐渐好转。后来,姑娘将种子种到了地里,之后秋收之时收获了许多的瓜,这时姑娘才知道原来它叫“南瓜”。

自此,每年的八月十五,当地人就有了吃南瓜的习俗。

除了吃南瓜,有些地区还有在中秋节时打“南瓜仗”的风俗,比如广西三江县侗族人就有这样的节日活动。

在南方两广地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还会准备其他具有寓意性的食品,比如芋头、田螺、柚子、大红柿等。

中秋吃芋头,据说可以消灾辟邪。吃法也很简单,将其蒸熟后,剥皮蘸白糖吃即可。

中秋,南方地区有吃田螺的习俗,且历史比较久远。

清成丰年间的《顺德县志》记载写道:“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人们认为,吃田螺,可以明目,而中秋前后的田螺,肉质尤为肥美,为此,在南方广东等地区,中秋期间都有吃田螺的习惯。

南京人过中秋,有吃桂花鸭的习惯;四川人过中秋,有吃麻饼、吃鸭子,糍粑等习惯;陕西人过中秋,有吃西瓜的习惯。总言之,地方不同,食俗也有出入。

其实,不仅是中国人过中秋节,在我们这个亚洲文化圈里,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也有过中秋节的习俗,这主要是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如今,甚至韩国还想着申遗中秋节。

韩国人过中秋节,吃的饼叫松饼,这种饼的制作,更类似于我们端午节包粽子的流程。

即在米粉团里,包入各种馅料等,然后放在松叶上蒸熟,用来当礼品送亲戚朋友,或当祭品,祭拜祖先和神灵,同时在案上还摆上水果糕点等。

泰国人过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叫“祈月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参拜月亮。

越南人过中秋,据说连庆两晚,因为在越南,中秋节前夕,是越南的农忙时节,大家都忙着秋收。

到了中秋节,为了庆祝丰收,也为了弥补对孩子缺失的关怀,为此都比较重视。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个晚上,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新加坡人过中秋,有放灯笼的传统习惯。

04 中秋节为何而来?

中国人过中秋,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说中秋节的习俗,起源于周朝,固定于唐朝。

在《周礼》一书中,“中秋”一词第一次被提及,书中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话说最初,这种习俗出现在宫廷、贵族、文人骚客之间,后来渐渐传到了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朝之后,就被固定了下来,成为了每年的传统节日。

在当时,每到中秋之时,官府都要onebyone,挨家挨户上门,慰问老人,送去坐凳和手杖,以及一些食品。

一如《礼记·月令》所记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和咱们现在的每逢节假日上门慰问孤寡老人,是一个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10个太阳,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苍天百姓,深受王母娘娘赏识,送给他一包长生不死药,却被妻子嫦娥误食而成了仙,飘到了月宫之上。

后羿看不到妻子,只能遥望月亮,在后院里摆放各种嫦娥喜欢吃的蜜食鲜果,寄予深深的思念。后来,百姓知道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也纷纷祭月,表达对嫦娥的美好愿望。

自此,中秋节的习俗渐渐地沿袭了下来,一直到今天,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往期回看:何谓中秋?中国人为何过“中秋”?中秋节又为何与月饼扯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