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是从哪个朝代创办的?

在江苏省无锡市苏家弄东林小学内,有一片古建筑群分外幽静,隐藏于古树翠竹里的青砖黛瓦、碧池曲廊,古色古香。这里就明代名震一时的东林党活动场所--东林书院。自北宋年间创建以来,历经千年长盛不衰,名满天下,受到历代士子的关注、仰慕。

北宋末年,福建学者杨时拜著名理学家程颐、程影为师。此人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潜心经史,有“神童”美誉。熙宁九年,二十三岁时进士及第,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但他却辞官回家,潜心读书治学。

宋神宗年间,时任御史的大儒程颢辞官,相继在嵩阳、扶沟等地开设学堂,讲授孔孟绝学,与弟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理学基础。

杨时就求学于程颢门下,与吕大临、谢良佐、游酢并称程门“四子”。杨时学成归乡时,“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程颢辞世已达八年。杨时再次北上河洛,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的伊川书院求学。此时的杨时已过不惑之年,游学四方,理学造诣功底深厚,名动一时。

但他仍谦虚谨慎,求学一丝不苟。某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杨时与游酢去拜见程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为此,还衍生出成语“程门立雪”,成为千古佳话。

公元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的秋日,长空寥廓。时年五十八岁的杨时,前往江南无锡讲学,距他“程门立雪”已经过去了约二十年。在此之前,他学成后南归在江南常州、无锡一带讲学。

这天,他到无锡南门寺游玩,只见保安寺前临清流,背靠青山,周围古木参天,生机盎然,是理想的讲学场所,且颇似庐山东林寺。于是萌生意念,在官员李夔的协助下,创建“东林书社”,后改名东林书院。

后人为纪念杨时,在书院东面建造“道南祠”。元代时,书院一度为僧庐。

明万历二十二年,江苏无锡人顾宪成因和朝廷的意见相左,被削职为民。他回到无锡后,积极倡导修复东林书院。在他的号召下,他的弟弟顾永成,另一革职为民的名士高攀龙等都参与修复东林书院的活动。

1604年冬,在东林书院,顾宪成等召集第一次大会,参加的有无锡、常州、镇江以及浙江的远近数百绅士,堪称江南第一次盛会。会上,还制订东林会约,后发展成为“东林党”。

无锡的顾宪成、高攀龙、顾永成、安希范、叶茂才、刘元珍,武进县的钱一本、薛敷,均为东林党的发起人以及中坚分子,人称“东林八君子”。

书院依庸堂上,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很好地展现了顾、高为首的东林党人面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关心国家的抱负。

东林书院建筑,从功能与作用上看,一般分三类:一祭祀纪念建筑,二讲学建筑,三藏书建筑。

东林书院的祭祀建筑,在重修东林书院和道南祠时,在书院之前建坊曰“洛闽中枢”(洛指二程,闽指杨时);背面曰“观海东游”。入门依次为丽泽堂、依庸堂。道南祠内除祀杨时外,又配以无锡著名学者俞樗、罗从彦、胡珵、尤袤、李祥、蒋重珍、邵宝等七人。

至清代,又把东林学者,如全国各地对东林有功的贤达神位计九十多人供奉在道南祠内。后又建三公祠、东林报功祠。

东林书院讲学建筑,主要包括书院大门、牌坊、月河、石桥、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书斋、山房、草庐、长廊、学舍等。

东林书院的藏书建筑,主要为燕居庙左边的“典籍室”,专门藏书。明代书院重修后,收藏多种与东林书院有关的前辈贤达的著述文集。

除日常的功课之外,讲会也是东林书院的一大特色。

大会的仪式非常隆重,“恭捧圣像,悬于讲堂。午初击鼓三声,各具本等冠服,诣圣像前,行四拜礼,随至道南祠,礼亦如之。礼毕,入讲堂,客东主西分列,相对二揖就坐,客位先外省、次外郡、次同郡,诸位先邑父母、次庠师,须同邑,次会主,俱以齿为序。或分不可同班者,退一席。会友续至者,只于班中相对一揖。申末击磬三声,众相对一揖,仍诣圣像前,及道南祠肃揖二退。第二日、第三日早晚肃揖,用常服,其本日至者,仍如第一日之礼。”

不难看出,首先,仪式敬重先师圣人。仪式进行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每一处都体现着儒家思想。

其次,通过这种与宗教祭祀相类似的仪式,目的就是建立起会众间,相互信任的纽带。

相较于大会,小会的仪式就十分简单。“小会之日,恭捧圣像悬于丽泽堂。春秋二仲月,俱以仲丁日行四拜礼。余月自大会外,俱以望日行四拜礼,余日早晚肃揖道南祠,礼亦如之。”

不过,不管如何怎样简化,核心的仪式还是祭拜孔子。

大、小会的主持人由公推产生,大会每年推一人为主,小会每月推一人为主,以此类推。

由于东林党议论朝政得失,品评官吏良莽,引起魏忠贤等阉党的不满。明天启五年(1625年)阉党矫旨毁天下书院,东林书院自重建后第一次遭受劫难。

次年,东林书院除道南祠外也被夷为平地。

不过,东林精神却永存,仅仅三年后,阉党被惩处,东林书院又重新修复,受到后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