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会怎样?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阿尔希波维奇·列昂诺夫成为太空出舱行走第一人。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实施了中国首次出舱活动,成为第一位进行太空漫步的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很多宇航员在太空进行过出舱行走。

小到出舱举红旗,大到在舱外进行各种维修活动,出舱行走都是太空活动中必须要实现的一个环节。出舱行走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还要考验宇航员的心理素质以及随机应变能力。

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会怎样?

其实,航天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也几乎不可能出现。因为工程师们早已未雨绸缪,在进行人类第1次太空行走前,就设计了安全绳,将宇航员和航天器拴在一起。在空间站这样复杂的航天器外表道,就设计了很多供宇航员抓握和系安全绳的栏杆,方便进行复杂的舱外活动。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宇航员要是绑着一条安全绳,就可以在舱外自由活动,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宇航员只有抓着飞船外的栏杆,才能顺利移动,否则只能飘浮在太空中。因为没有外力和着力点,宇航员的运动状态是改变不了的。

这些安全绳都采用了高强度的材料,具有极强的抗拉性,即使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也几乎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由于安全绳长度的限制,就算没有抓紧,宇航员也不会离飞船太远,可以抓着安全绳慢慢地接近飞船。

图|安全绳不会像图中那么长。太长了,容易发生缠绕。

总之,只要宇航员没有忘记扣紧安全绳的挂扣,就不会出现永久脱离飞船的情况。

在人类进行第1次太空行走时,就出现过危险,当时列昂诺夫就差点没回到飞船内。由于气压的原因,导致他的宇航股出舱后不久就鼓起来了,差点变成了一个气球。他在几番挣扎之后,最终只好打开泄压阀减压放气,才顺利回到飞船内。整个出舱活动,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了12分9秒,但为挤进舱门却又花了12分钟。

除了安全绳,现在航天员穿的舱外航天服还设计有小型喷气动力装置——喷气背包。这个装置的关键设备位于航天员背部,内置高压气体,以及若干个微型喷嘴,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通过控制按钮,利用高压气体喷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实现前进、后退等移动与姿态变换。太空是失重环境,也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虽然这个动力很弱,但只要施加一个微小的作用力,就能让宇航员朝某一方向以恒定的速度运动。搭载有动力装置的航天服就像一艘微型载人飞船。

喷气背包的出现,让宇航员可以抛弃安全绳的限制,从此可以更加自由地在舱外活动,并且活动范围也大大地扩展了。

在高速行进的列车上,人与车保持相对静止,而人与地面则处于高速的相对运动状态,若此时跳下车,人则会因为失去动力,在与空气的摩擦过程中很快停止运动。

太空环境与地面不同,没有空气阻力。宇航员出舱后若不与飞船接触,也没有着力点,宇航员就算有千斤力气也使不出来。要是没有喷气背包或安全绳,宇航员的运动状态根本改变不了,除非飞船主动接近宇航员,否则宇航员就只能飘浮在太空中,永远也回不来了。

在环绕地球的运动轨道上,如果宇航员从飞船上向地面纵身一跃,并不会直接坠向地球,这种行为只能改变宇航员环绕地球的运动轨迹。

宇航员如果不小心脱离了飞船,就算放到现在来说,也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很难实施有效的救援。

舱外航天服的维生系统内的氧气最多只能让宇航员存活十几个小时,要是宇航员回不到飞船内,那么等待他的就只有死亡。

太空中没有氧气,环境恶劣,航天服内也只有少量空气,细菌很难繁殖,所以宇航员的遗体基本上不会出现明显的腐败现象。反倒是当航天服的保温作用失效后,在极端温差作用下,宇航员的遗体会变得面目全非,最终变成一具“木乃伊”。

点赞加关注,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