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3000万一套,只能穿15次,舱外宇航服为什么这么贵?

此刻在4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上,我国空间站的三名宇航员已经完成了他们的首次出舱任务,由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进行舱外作业,聂海胜在舱内操作机械臂,整个过程一共持续了7小时。

在我们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出舱画面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位航天员身穿的乳白色舱外宇航服,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的舱外航天服造价达到了3000万人民币,且受限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只能进行15次舱外作业,也就是说这次两名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仅航天服的损耗就高达400万人民币。

然而和美国的舱外航天服比起来,我国还是很经济实惠的,因为NASA的航天服成本达到了1.5亿美元,也就是差不多10亿人民币,而且还只能用5次。

那么问题来了:舱外航天服作为一套衣服,成本为什么这么高?

航天员的移动城堡

对人类来说真正的地狱不在地下而在天上,没有氧气且接近绝对零度的宇宙真空,才是时刻都想夺人性命的险恶之地。

因此基于太空险恶环境研制的宇航服,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小型载人飞船,用来隔绝航天员和外部太空环境,并不单单是一套衣服,美国当年的宇航服甚至还带了个喷气式背包,能让航天员实现无绳太空行走。

而科幻电影中主角穿上舱外航天服直接进入太空的情节,本质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空间站内部和外部气压完全不同,真实的航天员们会在气闸舱平衡内外压力,然后再小心翼翼穿着宇航服进入太空。

宇航服贵在哪?

目前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独立制作舱外航天服,由于真正能上太空执行任务宇航员又只有那几十个人,所以各国的宇航服都没有量产,也就无法通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来降低单套宇航服的成本。

拿我国为例,这次天舟二号送上去的两套舱外航天服,每套从内到外一共有6层,从最内侧保证舒适度的舒适层,到最外侧的外防护层,以及中间的气密隔断层,全套下来重达100多公斤,只能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穿戴。

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空间站其他舱段未来的升空组合,宇航员们需要执行的舱外任务也会越来越多,从维护外部设备到放置空间实验装置,都需要航天员们出去亲力亲为,毕竟空间站上的机械臂还是太大了,用来搬货和固定宇航员还行,真正遇到精密操作任务了,还得靠宇航员们用手去“拧螺丝”。

航天服会大众化吗?

从上世纪载人登月到今天,美国一共只制造过18套舱外宇航服,而NASA现在能用的只有四套,剩下的全都在执行任务后丢弃了,跟其他“垃圾”一同烧毁在了大气层。

NASA的下一代宇航服也将和我国一样主打轻便性,在保证航天员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升灵活性,为将来的第二次载人登月打下基础。

作为土生土长的地球生命,太空对人类来说就是天生的凶险之地,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就算太空真的产业化大众化了,大量普通人上太空后也会需要舱外航天服,所以航天服总有一天会批量生产,甚至变成白菜价,就像马斯克的N手火箭拉低发射成本一样,未来的航天服肯定也会越来越便宜。

回到我国空间站上来

作为一架尚处于建设阶段的空间站,这次由神州12号送上去的三名航天员,主要任务还是调试和安装设备,等到神州13号以及后续具备科学家背景的航天员轮换到空间站后,科研任务才会大规模进行。

此刻正在中国接受培训的欧洲航天员们,未来也将带着他们与我国合作的太空项目,进入到中国空间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