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中的尸体,为什么一丝不挂,还面带微笑?科学家:失温了

8年前一个冬天的清晨,美国新泽西州,17号公路旁的灌木丛中发现了一具女尸。诡异的是尸体不远处发现了一件件散落在地的衣物与一个空酒瓶,冻僵的尸体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确切的说画面定格在正在穿衣服的过程中。

当地警察来到现场初步猜测,该女士可能是遇见了某位醉汉,想要发生不可描述的事。事发后,女士用尽最后的力气,在冻僵前,寻回并穿回了一部分衣服,最终被冻死在草丛里。

随着调查的深入,检察官约翰发现:事发时,现场并不存在第二个人。死者名为克里斯汀·贝扎克,酒瓶上的指纹检测结果是贝扎克的,并且在其丈夫那里了解到贝扎克有酗酒史。

贝扎克的丈夫与亲人提出了疑问:在气温接近零度的夜晚,贝扎克为什么会让自己不着片缕,然后再穿上?仅仅是因为醉酒?县医学检验官给出了解释:失温现象。

失温现象

《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失温的故事。圣诞夜,饥寒交迫的小女孩,一根火柴也没卖掉,最后她擦亮了火柴,随着一根根火柴被点燃,她看见了温暖的壁炉、烤鹅、圣诞树、外婆,最终嘴角带着微笑死去。

虽然这是个故事,不过现实生活中,冻死的人含笑离去,冻死之前能像小女孩一样感觉到温暖与幸福感,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除此之外,被冻死的人中,20%~50%都会出现医学中描述的[反常脱衣现象],而这一切都源于失温。

什么是失温

失温,简单来说就是体温过低。人是哺乳动物,恒定的体温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人在不饥饿,保暖充足的情况下,体内的恒温调节机制会通过能量代谢,使身体保持在36.5–37.5°C左右,即使进入高温的桑拿房,身体也会通过排汗等散热机制维持在这个温度。

不过,当遭遇环境温度快速变化且保暖不充分时,很容易出现[身体向外辐射热量]大于[体内调节机制产生的热量],意味着总体热量在不断的减少,体温将下降。

当体温低于35度时

身体会不自觉地进行颤抖,呼吸变得急促,使大脑处于亢奋的状态,这是因为大脑需要提示你进行自我拍打、搓手、跺脚等行为,从外部进行物理升温。

当体温低于32度时

身体将不再颤抖,呼吸变得比正常更缓慢,代谢降低。缺少了氧气的供应,意识已经开始模糊,就像是喝醉了“断片”一样,口齿不清,行动也变得缓慢,无法进行精细、准确的运动(比如走直线,写字)。身体逐渐失去痛觉,这时候谁给你头上来个啤酒瓶,你基本无感,整个人陷入昏昏沉沉的状态。

当体温低于28度时

你基本上已经毫无意识,但是大脑为了让你活下去进行最后的挣扎,启动弃车保帅的策略。

由于表面的皮肤更靠近外侧,温度更低,血管会开始收缩,导致血液流动主要集中在重要的器官以及维持生命体征的主要部位,四肢末端等一些表面部位会出现不可逆转的冻伤,甚至冻掉的现象。同时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将失灵,让人出现“不着片缕”以及发笑的现象。

当体温低于20度时,心脏将停止跳动,生命体征消失。

为何会发笑且自发的褪去衣物?

失温致死的情况中,很多都是源于失去衣物。因为失去衣物会加速热量散失,加速体温降低。

关于这种现象的主流的解释是:体温过低,导致温度感受器失效,使大脑中负责调节体温的下丘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从而进行反向操作。

简单来说:身体很冷,但大脑却让你感觉产生了幻觉热,就像小女孩看到壁炉。难以忍受的燥热会让人在毫无意识的情况,将自己搞得一丝不挂。

同时下丘脑(前区)也通过神经控制着人体面部的肌肉,因为失控,所以下丘脑会让人在临死前露出神秘的微笑。

除此之外,人体在失温的最后阶段,还会激发潜藏在人体中,类似于冬眠的原始保护机制。这时候人会自发地寻找狭小的空间,就像是穴居人躲进洞穴,逃避寒冷,减少热量的散失,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终极挖洞”模式。

贝扎克的死因

老话常说:喝杯酒暖暖身,这其实是一种假象。酒精的确会使血管舒张,让血液加快流向表皮,让你感到浑身暖洋洋,但大量血液加速流向表面,也意味着人体热量加快散失。同时酒精使大脑温度控制系统无法准确辨别体温,也就无法及时开启代谢产热、颤抖等升热机制。

简单来说酒醉的身体走在雪地上将会放弃一切抗寒机制,同时加快热量散失,使身体快速进入失温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东北冬天经常出现不着片缕的醉汉,也是贝扎克醉酒后的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