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支撑南明政权抗清近20年,誓死不降清廷

?风景秀丽、湖光山色的杭州西湖畔,长眠着三位传奇人物:“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民族英雄岳飞、“力挽狂澜、白璧无瑕”的大明柱石于谦、“抗击满清、扶保南明”的爱国儒将张煌言。

?

?时光变迁、岁月流转,他们所留下的功业和气节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岳飞和于谦,大家熟悉不过,而张煌言,如果是平时不怎么读史书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到比较陌生,但是他却能和名气贯长河的两位前辈相提并论,可想而知,此人亦绝对是人中之龙凤了。

本文将带大家见识下这位爱国儒将的凛然风骨和忠贞气节。正是得益于张煌言、李定国、郑成功、堵胤锡、张名振等人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才让残存半壁的南明江山延续近二十年的时间。

▲张煌言(1620—1664年),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

(一)

公元1644年注定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份,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以后,满清、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明室遗臣等成为天下的主要势力。

此后的几年,随着满清入主北京,天下局势逐渐明朗,主要有满清、南明、张献忠等三股势力。清廷摄政王多尔衮是个富有政治眼光和军事智慧的卓越人物。加上正处于战力巅峰的八旗铁骑以及熟悉中国虚实的汉人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因此不管是内讧四起、貌合神离的南明王朝还是偏居一隅的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都抵挡不住满清的强大攻势。

公元1645年,清军大举进军江南,很快攻陷南京、嘉定、杭州等地,兵锋直逼宁波,宁波城内南明官员乱作一团,胆小的已举家出逃,怕死的则准备乞降。危难之时,方显人之气节,贡生董志宁等六人在城中积极奔走,劝说豪商巨贾出资募兵抵抗清军,可惜他们的这种举动被人所讥笑,响应者寥寥。

所幸,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城中的城隍庙召集义士响应六人的举动。经过商议后,大家决定去台州邀请鲁王朱以海至绍兴主持抗清大局,行使监国之责。而派去联络的使者正是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后世尊称为“张苍水”, 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曾担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刑部员外郎等职,母亲在他十二岁时去世,故一直跟随在他父亲身边长大,少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著称。

在他二十三岁参加举人的考试中,由于此时的明朝烽烟四起,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因此朝廷敦促各地州府,要求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这次宁波府的考试中也特别针对考文举的生员增加一些兵事及射箭方面的加试,依靠平时打下的良好基础,张煌言在加试中大放异彩,得到时人的称许。

城隍庙集会中,由于张煌言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并且得益于平时良好的口碑,联络朱以海的重任便落到了他的身上。张煌言的任务进行的很顺利,很快,在张国维、朱大典、宋之普等大臣的拥护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出任监国,继弘光政权覆亡后,重新扛起了抵抗清军的旗帜。

不过由于鲁王朱以海没有嫡系军队,只能依靠王之仁、方国安等地方实权派武将,加上内部各方势力争权夺利,很快在清廷的重兵打击下,节节败退,避往舟山群岛一带,此时已经担任翰林编撰的张煌言也在随行人中。

谁知此时的舟山总兵黄斌卿却处处排挤鲁王朱以海等人,让他们很快在舟山一带也呆不下去,原因何在?因为黄斌卿的官职是福州的“隆武政权”所封。

公元1646年,弘光帝朱由崧在北京被清廷处死,各地南明大臣重新拥立新君,先后有三支势力登上历史舞台:绍兴的鲁王朱以海和福州的“隆武政权”(皇帝是唐王朱聿键)和广西的“永历政权”(皇帝是桂王朱由榔)

由于崇祯皇帝的子嗣失踪的失踪、去世的去世,和其血统比较接近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在各方势力的妥协和博弈下,第一个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弘光政权”。不过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便宣告灭亡。

而此后并存的鲁王和唐王两支势力的源头要追溯到朱元璋时期:第一代鲁王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第一代唐王则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如果和大明正统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帝室一脉比起来,两支势力的号召力都不够。而第一代桂王却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儿子,因此第二代桂王朱由榔和崇祯皇帝是堂兄弟,从帝统上来说,应该最具号召力。

不过三支势力背后站着各自的利益集团,因此互不承认,互相倾轧,这样非常方便清廷各个击破。大敌当前,他们不是想着团结一致,抵御外辱,却为了虚名和利益而争斗不停,真是可悲可叹!对比南明和南宋,很多历史研究者都认为,帝统的混乱也是导致南明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隆武政权”不管是统治区域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超鲁王,因此很快鲁王朱以海就被撵到了厦门一带。而张煌言与石浦(今宁波象山境内)守将张明振则留在舟山群岛一带招募义军,组织抗清势力,此时的张煌言已被鲁王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及监军的职务,正式开始走上他最为辉煌和悲壮的波澜人生。

▲郑成功(明清之际军事将领、民族英雄) 主要成就:东南抗清,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创建明郑

(二)

公元1647年,为了响应清廷苏松提督吴胜兆反正明朝的义举,在主将张名振的支持下,张煌言率数百战船前去支援,可惜在途径崇明岛时突遇风暴,战船被摧毁殆尽,而闻讯的清廷乘机派军前来围剿,张煌言等人落入清廷之手。

不过由于此时他名气不大,清廷对其看管并不严密,七日后,张煌言凭借矫健的身手侥幸逃脱,一路上得到一些义士的接应,加上他惯于骑射、武艺不凡,最终逃过追捕,回到了舟山群岛一带。

这次军事失利并没有动摇张煌言的信心,他继续在浙东一带招募义军,并且建造城寨、实行屯田,处处以纪律严明的王师的标准来要求这些义军,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几年,由于清廷的主要精力放在福建和广西,便给了张名振、张煌言充足的发展时间,到了公元1654年,两人觉得时机比较成熟,故决定向清廷发起攻击。他们率军分批进入长江口,然后顺江直上,一路冲过狼山、江阴、靖江、三江等清军江防阵地,缴获了清军十余门大炮和众多的粮草,在瓜洲(今扬州境内)的金山登陆上岸。

明军此后在城西北的金山驻扎数日,张名振、张煌言等人登上金山寺,朝着东南方向遥祭明孝陵,在场诸将眼看山河破碎、满清残暴,无不悲痛不已。此后由于清军各路兵马大举来犯,衡量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之后,明军最终做出了撤军的决定。

二十日后,为了震慑东南沿海的清军,张名振、张煌言再次率军沿着长江挺进,一路直抵仪征,焚烧了清廷海盐船只数百艘。清江南总督马国柱急调水军前来支援,不过明军压根不给敌人机会,很快便撤回到了崇明岛一带。

此后,郑成功派了一万五千军队和上百艘大船前来支援,声势大振的明军于公元1654年的九月初六,在张名振、张煌言的率领下发动了第三次长江之役,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攻至南京的采石矶一带,史载,“咫尺江宁,势甚披猖。”双方交战两月有余,最终由于各路清军赶来支援,明军缺少补给,只得退出长江。

▲郑成功收复台湾

此后,在郑成功军队的配合下,张名振、张煌言等又收复了舟山,可惜,一代战将张名振由于国恨家仇,郁积于心,猝死于军中,临终前遗言军队归属张煌言统率。至此张煌言从监军、兵部侍郎正式成为鲁监国系统军队的军事主帅,和东南的郑成功、西南的李定国一道撑起了南明的半壁江山。

随着鲁监国的失势、隆武政权的覆亡,南明终于有了名义上的统一领袖,便是永历帝朱由榔,公元1658年,他从西南派出使者,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张煌言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高度肯定了两人在各自军中的领导地位。

此后,清廷征调重兵攻入云南,企图消灭永历政权,为了牵制清军,缓解永历政权的压力,张煌言命人联络郑成功,邀其火速出兵。形势危急,郑成功也不敢怠慢,他很快亲率十七万大军与张煌言的七千兵马进军浙江,一度攻克了乐清、宁海等地,不过由于水师遭遇台风,损失战船百余艘、士兵数千人,明军只得暂时撤军。

公元1659年,明军卷土重来,再次攻入长江,占领了崇明岛,张煌言向郑成功建议:“崇明,江、海门户,宜先将大军定营于此,务使大军进退有所据。”可惜不为郑成功所采纳。没办法,他的军队远远少于郑成功,所以军事方面只得依赖他。

吃过明军几次亏之后,此时的清廷在长江的防守非常严密,在瓜洲的金山、焦山之间用铁索拦江,同时在岸边布置了众多的火炮,用以遏制明军水师的行进。作为前锋军的张煌言率十七只战船巧妙的破坏了拦江铁索,“翦江而度”,后续的郑成功大军迅速推进,很快攻下了瓜洲。这时张煌言又建议应全力攻取镇江,不过郑成功担心驻守江宁的清军主力将很快前往支援,一时拿不定主意。

张煌言继续建议,可派一支水军佯攻江宁,则使驻守江宁的清军自顾不暇,此后这支水军可以溯江而上,前往芜湖一带活动,从而牵制沿线的清军。这次郑成功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把这个任务派给了他。

张煌言此时麾下军队不到一万人,船只不到一百搜,要靠这点军队前往清廷腹地活动,可想而知,无疑是一次艰巨的任务。不过,张煌言没有迟疑,他知道东南这边的动静闹的越大,才能进一步缓解西南方面的压力,他率水师很快行抵达江宁外围六合一带,一路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响应。

当郑成功攻克镇江的消息传来后,张煌言又致信他,兵贵神速,为了打江宁清军一个措手不及,希望郑成功能从陆路平定郡县,攻打南京。但郑成功所部多为水师,一贯不擅陆战,依然选择水路行军,致使得到消息的江宁清军有了喘息之机,得以调集援军巩固城防。

六月二十八日,已在江宁观音门外江面停留两日的张煌言眼看郑军依然没有前来,他只得分兵,命手下率部分军队向芜湖一带活动,自己则率军驻扎在浦口一带牵制敌人。又过两日,郑成功军方才抵达,经过磋商,郑成功留下攻打江宁,张煌言则率所部赶往芜湖与自己先前派出的军队汇合。

张煌言将军队分作四路,攻打安徽各处郡县,且命人张贴文告,许多故明降清的官员纷纷反正归明,明军很快收复了三十座城池。张煌言同时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展现了王师的风采。史书记载,张煌言“经郡县,入谒孔子庙,坐明伦堂,进长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远近响应”。

因而出现了“父老争出持牛酒犒师,扶杖炷香,望见衣冠,涕泪交下,以为十五年来所未见”的空前盛况。 而“濒江小艇,载果蓏来贸易者如织”,给张煌言军很大的支持与鼓舞。

令人比较遗憾的是,郑成功军在江宁城下遭遇重创,只得放弃瓜洲、镇江等地,率军避走海上。这样一来,张煌言部所面临压力陡增,很快陷入了进退两难、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面对各路大批赶来的清军,张煌言做出了转战鄱阳湖、向江西进军的决定,当他率领水军抵达铜陵一带时,正好遇到了湖广来援的清廷水师主力,经过一番激战后,由于实力的差距,张煌言“抚残兵仅数百,退次无为,焚舟登陆”。他率数百人一路专走山野小径,历经险阻,直至浙江象山东溪岭一带,才摆脱清军的追击。此时他身染疟疾,寸步难行,幸而得到沿途百姓的掩护,才在兵败之后,绕道潜行两千多里,九死一生,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区。此时,他麾下仅仅剩下数十人。

(三)

得到他安然脱险的消息后,怀有愧疚之心的郑成功从自己的兵马中拨出数千人划归其统辖。为了积蓄力量,张煌言命士兵在沿海一带屯田,用以解决粮饷问题。同时,把自己兵败的消息写成条向永历帝汇报。在敕书中,永历帝对这位忠心明室的爱国儒将大加抚慰,让张煌言很受感动,更加坚定了要与大明共存亡的决心。

为了彻底消灭东南沿海一带的南明势力,清廷釜底抽薪,颁布“迁海令”,将沿海百姓迁往内陆,从而断绝百姓对明军的供给支援。面临困局,郑成功毅然挥师东征,向台湾进军,最终从荷兰人手中夺回了台湾,成就了他民族英雄的不朽英名。

他这一走,让势单力孤的张煌言处境更加艰难,他多次致信郑成功,希望其能回返福建一带,继续抗衡清廷,不过被郑成功以“台湾未定、不宜出兵”为由拒绝。

公元1661年,在清廷的重兵打击下,虽然李定国率军拼死抵抗,但是依然不能扭转局势,西南的永历政权节节败退。眼看南明的形势如此危急。张煌言只得派遣使者前往湖北郧阳山中,联络李自成余部郝永忠、刘体纯等将率领的“夔东十三家”,希望他们能够出兵牵制湖广一带的清军。以缓解西南永历政权的压力,挽救当前的军事危局。可惜“夔东十三家”此时同样陷入了清廷的重重围困,自身难保,只能依托山岭的险峻地形苦苦支撑,更遑论主动进攻了。

▲陈洪绶作品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

公元1662年,坚持了接近二十年的南明政权陷入了穷途末路。先是郑成功突然病逝于台湾,继而永历帝被吴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一代名将李定国闻讯后,呕血数升,不久便悲愤而亡。

连遭打击的张煌言依然不改对明室的忠心,他率部孤悬海上苦苦支撑,维系着南明政权最后一点微弱力量。一直到公元1664年的六月份,眼见清廷的统治日益稳固,而复明的力量却已消亡殆尽。无奈之下,张煌言下令解散义军,自己在一处海岛隐居。

不过,任何时代,叛徒这种最让人不齿的人都会存在,很不幸,在叛徒的出卖下,张煌言为清廷所执。作为多年活跃在与清廷作战前线的南明主要人物,张煌言的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清廷非常希望能将其招降,可惜在尝试了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后,清廷终于发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

公元1664年,九月初七,张煌言在杭州被押赴刑场,临刑前,他面无惧色、大义凛然,让围观的百姓纷纷垂泪。张煌言抬头望着不远处的吴山(杭州市西湖东南),叹息道:“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说罢,从容“坐而受刃”,壮烈牺牲,年仅四十五岁,南明王朝的最后一面忠义旗帜黯然落幕!

南宋倾覆,文天祥慷慨就义,陆秀夫负主跳海,十万军民尽数殉节。崇祯皇帝吊死后,大批明臣投降清廷,让人不由得感叹汉室英雄何在?难道长存于天地之间的民族气节自此消失了吗?当然没有,爱国儒将张煌言用他毕生的抗清经历和满腔热血给出了最为掷地有声的回答!同时也将他自己送向了我们这个民族最伟大人物的行列。

这首题于狱中的<<放歌>>,正是张煌言代表我们这个民族在危难时刻,向天地和世人发出的最为铿锵有力和雄浑不屈的呐喊:

吁嗟乎!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沉兮陵谷崩。

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

余悯此孑遗兮,遂息机而寝兵。

方壶圆峤兮,聊驾税以薶名。

神龙鱼腹兮,罹此豫且之罾。

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维彼文山兮,亦羁絏于燕京,

黄冠故乡兮,非余心之所馨。

欲慷慨而自裁兮,既束缚而严更,

学谢公以绝粒兮,奈群喙之相并。

等鸿毛于一掷兮,何难谈笑而委形,

忆唐臣之啮齿兮,视鼎镬其犹冰。

念先人之践土兮,愧忠孝之无成。

翳嗣子于牢笼兮,痛宗祀之云倾。

已矣夫!荀琼谢玉兮,亦有时而凋零。

余之浩气兮,化为风霆;

余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夫何分孰为国祚兮,孰为家声。

歌以言志兮,肯浮慕兮箕子之贞?

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乎先生。

历史大学堂团队作品  文:天野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