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屌屌的虚拟现实,其实是老祖宗玩儿剩下的!

很多人会觉得虚拟现实(VR)话题近几年才被炒热,黑客帝国、阿凡达、星际穿越、X战警,环太平洋各种虚拟现实烧脑片层出不穷,然后把VR愈吵愈热,刚刚更新的韩剧W,在佩服编剧脑洞足够大的同时,我会怀疑自己身处的空间次元问题,以及会不会给我一个二次元的男盆友,当然你得有一个会漫画的爸比

VR的根源其实可以往上追溯,故事是这样的

听起来屌屌的虚拟现实,其实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

因为虚拟现实目前看来只是一种体验感或者说代入感的延伸。

比如我国古代诗人,王维王老先生就是玩VR的高手。

其《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短短10个字,就能做到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始终不能做到的一点:让你感觉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静静的伫立在大漠之中,甚至能闻到那烟火的气息,感受周遭的荒凉与萧瑟。

那么相比之下,现在正炒得火热的虚拟现实有什么好的呢?

上个周日,在英尔菲德D0C/FEST纪录片艺术节上一些知名艺术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他们大多数对虚拟现实也是持怀疑态度,但是此次活动上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让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却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是看了VR小电影么...... )

艺术节中有一副简单的作品,名字叫《家:阿米尔》,这部纪录片讲的是苏丹难民想要逃到英国的这段旅程。

通过六个捆绑在一起的小型GoPro摄像机,创作者记录了阿米尔在法国加莱一个被称作“丛林”的非官方难民集中营中的故事,以及他在其他逃亡阶段的可怕经历。

伦敦国家大剧院戏剧家改写了阿米尔的自述,并挑选了一个配音演员诠释阿米尔的心声。

这部作品并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让人直接互动的渠道,却能使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难民集中营的状况,观众在聆听阿米尔的自述时,还会看到阿米尔周围环境的各种细节。

相比之下,全息摄影能给予我更自由、即时和自然的观看视角。因为传统2D电影制作者通过他们的镜头,展现给我们的只是固定的画面组合。

此次艺术节上还有两部很有野心的作品,分别是《火星 2030》与《 一次身临其境的太空漫步》,这两部排队等待人数最多的两部作品反而是最不成功的。

一个观看了两部影片的观众是这样评价的:

利用像火星空间一样的模拟程序,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国际空间站在创造教育性体验方面更胜一筹。但我还是觉得阅读宇航员的自述,比如详细描述眩晕、迷失方向和失去胃口的感觉等,可以带给体验者带来更丰富的感受,而这些都不是当前科技可以复制的。

“这些沉浸式的新媒体是否可以通过使我们于虚拟空间中感觉身临其境,而使我们变得更能感同身受么?”

纽约非盈利组织和谐研究院的Clint Beharry曾专门研究这一现象,他指出,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的广播技术也可以创造深刻的沉浸式体验。除此之外,书籍也能制造这样的体验,因为他经常因为读书而坐地铁坐过站。

心理学家兼谢菲尔德机器人研究中心负责人Tony Prescott 则更进一步表示:生活本身便是身临其境的,只是我们忘记了绝大部分生活的沉浸式体验。如此看来,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沉浸式科技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虚拟现实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两部关于家的作品的相似之处体现出来:那就是戏剧。

当然这种戏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而是一种模糊了空间、布景、演员以及观众间的界限的表演模式。

上面的是我根据近期的新闻翻译编辑的文章,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就VR技术而言,我觉得其发展潜力并不是在娱乐方面,而是在其作为工具的应用上。

没错,我的大学就是在各种绘图软件中爬过来的。:)

如果硬要说VR在娱乐上的应用的话,我觉得这才是VR的最终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