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科夫战役后,苏军为什么由“大本营代表”督战?

1942年5月,德军为夺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准备实施“蓝色方案”之际,苏军西南战略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积极响应最高统帅的号召,依托“巴尔文科沃突出部”,抢先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欲将当面的德军第6集团军一举歼灭。

结果,非但未达成战役目的,反而陷入德军的包围圈中损失了30万人。苏联统帅终于意识到“德军依然强大,战争远未结束”,并开始重新调整战略部署。然而,他的再一次误判,使得德军的“蓝色方案”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这是为何呢?

苏联统帅的大本营代表制度。

德军取得哈尔科夫战役胜利后,为了给夏季进攻(所谓的“蓝色方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建立坚固的前进基地,决定乘胜追击,围歼哈尔科夫周边孤立的苏军2个集团军,并为此集结33个师共计约55万人,从两个方向开始进攻。

让德军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苏军虽然同以往那样一触即溃,但不再拼命死守,可以说是“溜得很快”,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仅俘虏 2.5万苏军,推进了35公里,只能说是战绩一般。但对铁木辛哥来说,其在苏联统帅心中的地位直线下降。

尽管二人对哈尔科夫地区损失30万苏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为战役指挥官并积极倡导进攻的铁木辛哥,只能替最高统帅“背黑锅”了;更何况,在德军继续进攻中,他也表现得差强人意、令人失望,西南方向指挥部只会大踏步地后退。

不仅如此,铁木辛哥为了继续“进攻”,边撤退边要援兵,苏联统帅在拒绝多次后,发电文讽刺挖苦道:“假如市场上有步兵师卖,我一定给你买五个、六个,遗憾的是没有卖的;你应该学会以少胜多,否则只会把更多的装备白送给德国人”。

铁木辛哥已经感到苏联统帅开始不信任他了。紧接着,让他难以接受的事发生了,西南战略方向总指挥部被撤销了。这意味着,原先拥有2个方面军的铁木辛哥只能担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员了。说白了,这种权限的限制,其实就是变相的责罚。

更有甚者,苏联统帅委派华西列夫斯基一干人等,到前线指挥部“帮助”铁木辛哥,实际上这些“大本营代表”就是督战。从此,在以后的卫国战争中“大本营代表制度”被固化和定型了下来,成为苏军统帅部直接指挥方面军的重要举措。

苏联统帅误判形势,致使德军进展顺利。

1942年6月,因哈尔科夫作战不利而“失宠”的铁木辛哥,急于想得到更多的部队来“掰回面子”,特别是通过缴获的一份德军军事地图,验证了自己对德军将在南部有所“大动作”的判断。于是,他有了请求增援、阻敌进攻的绝佳理由。

然而,苏联统帅对其判断反应十分冷淡,认为这只是德军下一步总计划的一部分,其战略重点依然是莫斯科方向,甚至一度认为这是德国人故意设下的“骗局”。但为了以防万一,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前往西南方面军进行督战。

正是苏联统帅的误判,反而为德国元首实施“蓝色方案”提供了便利。自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以来,这是他谋划的第一场大规模进攻,为了首战告捷,以及证明自己的指挥水平高于看不惯他的陆军将领们,德国元首可以说是倾注了很多心血。

一是,大量的新锐部队加入到南方集团军群。尽管当时的德国并未进行全国动员,预备部队建设相对滞后,但德国元首还是从本土和占领区抽调了18个师,使得南方集团军群成为三个集团军群中最大的一个,总兵力达97个师、约170万人。

二是,按照计划原本6月中旬就开始的行动,由于第8航空军尚在支援曼施坦因发动的克里木战役,其他地面部队尚未集结完毕,以及天气恶劣等原因多次被延迟,并且为了拥有更好的战争态势,必须等到几个局部战役获得胜利后才能进行。

更关键的是,德军“蓝色方案”规模过于宏大,需要同时在高加索地区以及顿河-伏尔加河流域发起大规模进攻,而在两个地域辽阔的战略方向作战,单由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执行显然难以承担,必须将南方集团军群拆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6月28日这一天,战役正式打响。德军只进行了30分钟炮火准备,继而以“闪击战”展开进攻,由于苏联统帅的误判,致使德军顺利突破苏军防线仅2天就推进了40公里,沃罗涅日岌岌可危,当苏联统帅下令3个坦克军前往增援时,已为时已晚。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