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破灭?最有前途的新体制发动机:无工质引擎,被判了死刑?

飞行器诞生以来,引擎技术从最早期的螺旋桨推进发展到了喷气式推技术,飞行速度也从亚音速提高到了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但这些依赖大气层的推进方式无法进入宇宙空间!

因此科学家又发明出了火箭技术,这种自带燃料和氧化剂的发动机有着强大的推力,使探测器到达火星、木星甚至飞向太阳系外!但火箭发动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燃料消耗速度太快,比冲是衡量火箭对燃料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即使顶尖的RD-180液氧煤油机的比冲也只有338S(真空)。

为了应对漫漫宇航旅途(太阳系内就动辄上亿千米),科学家又开发出了离子电推发动机,和之前的发动机相比,这绝对是革命性的,它将燃料(汞或者氙等)离子化后在电场作用下加速到每秒上千公里速度,以最小的燃料消耗飞持续最长时间的动力飞行,现在的离子发动机已经比较大规模装在探测器上应用了,未来的载人行星探测必将大放异彩!

致命缺点:必须催生一种新体制发动机

尽管发动机技术一直在进步,从大气层内走向宇宙空间,从粗暴的化学燃料火箭走到了精细化利用燃料的离子电推发动机,但有一点一直都没有改变过,那就是利用燃料的高速排气动作获得飞行器向前的动力,这很容易理解,作用与反作用的牛三定律!

SR-71黑鸟式侦察机的J58发动机打开加力时形成了明显的马赫环

尽管排气速度越来越高,飞行器获得的速度也水涨船高,但有一个问题,燃料消耗也越来越少,比如最后的电推进发动机,不仅要使用排气用的工质,还需要电能,在太阳系土星轨道内,获得电力并不难,太阳能电池即可免费获得!

木星探测器朱诺的巨大太阳能电池

但问题是工质是有限的,必须从地球上带出去!比如离子发动机用的工质汞或者氙,尽管消耗远比化学燃料发动机要低,但总是要耗尽的,怎么办?

新体制发动机出现

1998年,Roger Shawyer设计出了一种看起来“不可能的发动机”,一个密封的锥套形铜棺,一头大,一头小,根据罗杰的说法,只要在管子内部加载微波,它们将在一个方向比另一个方向上产生压力差,从而取得向前的推力,而且它不使用任何工质,因而被称为是射频(RF)谐振腔推进器,或者称EM DRIVE。

我们的直觉认为它违反了动量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但没有违反能量守恒,当2001年向全球公布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民科,毕竟民科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这些看上去高大上却毫无鸟用的东西!但随着各方对其研究的深入,还真觉得有一些门道:

EmDrive首创者Roger Shawyer

2004年,西门子和IEE的专家对这种引擎的工作方式存在异议,理论和实验存在致命缺陷,公司对其不感兴趣,也不会寻求专利保护。

2008年,西北工业大学的杨娟教授对这种电-微波谐振腔推进器背后的电磁理论非常感兴趣,因此介入研究,并且在2010年测试了多种不同的谐振腔体对推力的贡献,据说在2500W的功率输入下获得了720毫牛的推力(没有确切来源),这个指标比离子电推都要高得多。

2011年,Fetta测试了谐振腔超导后的推力,当设备启动时,传感器的推力指标发生了变化,表明可能存在不明推力。

2016年11月17日,NASA在《推进与动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对这种引擎进行了真空环境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估计,每千瓦能量能产生1.2毫牛顿的推力。

2018年,DARPA开始在EM DRIVE上开始投入资金测试,而据传闻,美国政府正在波音X-37B上测试EmDrive的版本,不过据公开的资料,军方仅仅承认了使用霍尔效应推进器进行了电推进系统测试。

EM DRIVE到底有什么意义?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得云里雾里,这推力仅仅是毫牛级别,推根羽毛的费劲,有啥用呢?其实不然,比如离子电推的也就几十毫牛或者上百毫牛,了不起多个并联也许可达数牛顿,不要看它小,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相对平衡状态,因此持续不断的推力可以让其加速到极高速度。

而且离子电推需要燃料,EM DRIVER不需要燃料,只要有电即可,至少在太阳系内取得电要比燃料容易得多,另外不需要携带燃料节省空间与重量,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尽管EM DRIVE不甚明朗,但各国科研机构仍然不遗余力地去研究,那是因为科学界的引擎推进机制太需要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来更新!

NASA Eagleworks团队于2016年对EmDrive进行了测试。

因此只要有一丝希望,科学家都会在上面消耗大量的时间来确认到底行不行,这万一要是真的能成功呢?太阳系里不是可以横着走了?

希望破灭:最有希望的无工质推进引擎,被科学家判了死刑?

2018年,德累斯顿大学在发布的最新结果中称,EM DRIVE没有表现出可测量的推力,一个说法是EM DRIBE无法产生任何推力,另一个说法则是再次证明了EM DRIVE无用。负责人马丁教授称,EM DRIVE的推来来自通电导线切割地球磁场的磁力线所致,这也解释了此前一些实验中该“引擎”在不同方向上推力不同的原因!

不过Roger Shawyer审查了德累斯顿大学的所有实验过程以及论文,认为马丁教授带领的实验团队测试方案存在巨大的问题,比如马丁教授使用的并不只是单纯的铜腔,还包括了一些介电材料和绝缘体,教授认为这些有助于增加推力,但罗杰认为这些材料会破坏铜制谐振腔,并且必须精心调节。

而据后来DARPA公开的资料称,他们将继续支持McCulloch的工作,并且对新的试验非常感兴趣,因为最新的试验表明该引擎将会产生有意义的推力,

EM DRIVE推力计算公式

但一直到现在,关于EM DRIVE的研究仍然在进行,而各种理论解释也不断出炉,但到底是否能产生有价值的推力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变数,而对于是否存在违反动量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情况,也在继续讨论中!

但科学界对它的未来并不是特别看好,比如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保罗·萨特在谈到该引擎的未来时,他的评价是:

“可以继续做梦!”

延伸阅读:新体制发动机

到现在为止,包括传说中的无工质引擎EM DRIVE,都是作用与反作用力的结果,所以它们的速度极限是光速,而科幻片中的飞船动辄跨越光年,对于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发动机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只有透彻理解了空间的引擎才能掌握光年距离的跨越,这种在《星际迷航》中被称为曲速发动机,而在《三体》中则称曲率发动机,其实两者都是同一个东西,但却也有些许不同!

《星际迷航》中的发动机有三个关键点,引擎能压缩飞船前方空间、能拉伸飞船后方空间,然后产生一个空间曲速泡将飞船自身包裹,这种引擎的速度能跨越光速,而且由于飞船相对于曲速泡内空间静止,因此飞船也不会有狭义相对论中的双生子佯谬产生。

《三体》中的曲率引擎则没有对飞船自身包裹的曲速泡,因此飞船能无限接近光速,但它会产生双生子佯谬,比如飞船上的人经过了几天时间,而地球却过去了几百年这种效应。

而其他的方式就不是引擎了,比如《星际之门-宇宙》中的时空隧道,或者爱因斯坦-罗森桥等,这些不在发动机的范围内,咱不做讨论。

还是那句话,对于新体制发动机,“可以继续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