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可致死?当心,细菌的危害只能排在第二

今天要说的话题可能和大部分孩子相关——

孩子动不动就咬指甲,指甲都快咬秃了,该怎么办?

除了靠打、骂和所谓的「补充微量元素」,如何引导教育干预才是问题根本。

在干预之前,我们先要厘清,孩子咬指甲到底是在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这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疾病?应该如何预防?又应该怎么制止呢?

*本文对儿童和成人均适用

咬指甲很普遍

指甲明明就不好吃,但几乎没有人敢说,在他的一生中从没有过咬指甲的时刻:

不论是在无聊的会议上、在等待成绩的课堂上、在播着恐怖片的电视机前....总之,咬指甲这个行为并不罕见。

研究显示,60%的儿童和45%的青少年都有咬指甲的习惯,而在18岁之后还在咬指甲的人数会大大锐减,但对这些人来说,这个行为可能就会伴随终生。

如果不提醒的话,有些成人和孩子甚至都可能没意识到他们正在咬指甲,因为这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咬指甲的弊端

虽是老生常谈,但可能比你想象中严重:

一是美观问题,二是细菌。指甲是窝藏细菌的「重要场所」,在1克指甲垢里约有38-40亿个细菌,光靠冲一下水根本无法清洁。

如果孩子能咬到面目全非,隐患更大。因为除了本身的细菌之外,手指创口容易化脓,感染甲沟炎,嘴唇也会因为细菌侵入而得疱疹。牙齿、牙龈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严重者还可能致死。

英国一40岁男子,因常年受抑郁症困扰,不断啃咬指甲而感染败血症,各种抗生素丝毫不起作用,在截肢后仍医治无效,最终死亡。

加德纳(John Gardener)

而比细菌感染更严重的是,这些频繁咬指甲的儿童的心理状况可能比肉体还要备受摧残。咬指甲,更像是情绪的求救信号。

咬指甲的原因

和咬指甲这个行为的「全民性」一样,几乎所有咬指甲的人也都达成了共识:咬指甲不好!

那既然知道不好,为什么还是会克制不住咬指甲呢?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比如玩玩手指,甩甩胳膊?

假说1:缺少微量元素

缺锌,通常是家长第一会猜测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要及时带孩子做微量元素测试即可。

需注意,一般如果饮食均衡,缺锌并不常见,切勿盲目进补。要知道:1~4岁儿童可耐受最高量是每天8mg,4~7岁儿童每天可耐受最高量才12mg。

补锌过量,还会造成孩子锌中毒(呕吐、头痛、腹泻、抽搐等),以及性早熟。

假说2:口欲期的延续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1.5岁前是孩子的口欲期。此时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什么都放到嘴巴里」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如果这段时间的口部欲望不能被满足,或是被压抑,会造成「口欲期固结」,即在口欲期过后,仍不断寻求口部刺激,作为自己童年的「补偿」,例如:贪吃、烟瘾、酗酒、咬指甲。

假说3:社交模仿

曾经有一个「30年咬龄」的记者写下她第一次咬指甲的经历:

"I can tell you the exact moment I became a nail biter. I was 6 years old, watching my mom get dressed for work. She paused to mull something over, chewing on a nail. My reaction: "How cool! How grown-up! I think I'll try it."

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咬指甲的时刻。当时我六岁,看着我妈妈打扮好准备去上班。忽然她停下来,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咬着指甲,我的内心旁白是:太酷了!太「大人」了!我也要这样做!

儿童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通过模仿来建立自己和外界的连接,因此家长可以审视一下,是否周围亲人、幼儿园的好朋友会有这一习惯。

假说4:过度清洁的本能

一些猫过度舔自己,导致毛发脱落,有些马会一遍遍咬自己的侧腹。同样,不断啃咬指甲,一定程度上也能追溯为我们哺乳动物的特质。

那至于,为什么是咬指甲,不是甩胳膊甩手?心理学家把这个归咎为:咬指甲,是一种通过加强获得回报的活动。

当你在眉头紧皱的时候,手就在那儿,咬撕指甲是能够立刻有回报的。而且指甲总会重新长出来,所以总会有新的指甲可以咬,指甲皮也一样。就像是一种「可再生」的抗焦虑能源。

假说5:平衡情绪

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观点是,咬指甲与焦虑情绪有关,它是个体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

由莎拉·罗伯茨和其他研究者在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进行过一项研究,他们找来咬甲癖患者,带他们进入设计好的情境中,引出情绪,如:

沮丧——给他们一个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

烦躁——被关在一间屋子里,无事可做;

焦虑——观看一部惊险的飞机坠毁的电影;

放松——在舒服的椅子上观看一部沙滩影片

随后,研究者们调查了他们事后有没有咬指甲。他们发现了很有趣的事情——

比起放松的状态,人们在焦虑或者烦躁的状态下更容易有这种行为。

因此,实验得出:咬指甲能够提供暂时的逃离,分散注意力,或者是快乐、痛苦中的放松。

那有家长会问,我孩子还没上学呢,每天都吃好睡好,为什么会感到焦虑烦躁呢?

而事实是,引发儿童焦虑的「Trigger」(触发因素)比我们想象中多:身体不舒服、要去早教机构了、没交到朋友、听到父母吵架、父母准备生二胎了、今天的午饭没吃饱、尿裤子了、喜欢的动画片要结束了......

因此,不要轻视儿童的情绪,特别是当他们还无法辨别情绪时,更容易感到焦虑。

这点对特殊儿童更为重要。因为特殊儿童的表达能力较弱,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他们的行为和「刻板」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他们的情绪诉求。

如何教孩子辨别情绪,可参见:

与之相呼应,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也把咬甲癖从原先的「未列入其他分类障碍」移入「强迫障碍和其他相关障碍」一类中。也就是说,咬指甲也可算是强迫症的一种。

仔细观察这类人群,还会发现:喜欢咬指甲的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对顺序、细节都会苛责。去咬奇形怪状的指甲,不允许一丝多余出来的皮质,能够给痛苦带来一种完美的满足感。

如何制止咬指甲

先明确,如果孩子只是偶尔咬咬指甲,我们不用反应过度。只要确保清洁到位即可。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更严重的「频繁咬指甲」的行为。

想要制止,最直接的策略:辨别出导致咬指甲的触发因素,并改变它。

在这句话中,至少包含了3个必要前提:

①找到触发孩子咬指甲的「扳机」

②切断它

③用积极行为代替错误行为

这需要我们耐心观察孩子(包括自己),咬指甲的行为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一旦我们找到这些触发因素,才能提前制止这一行为。

当看到孩子咬指甲,我们可以半蹲下来,目光与孩子视线齐平,轻轻拍拍孩子肩部,提醒(而不是控制)他:「你在咬指甲。你还好吗?」

如果孩子是因为焦虑,那我们可以一起找到焦虑的源头:「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如果你想要说你的心事,或感到紧张时,可以不用咬指甲,我们来一起面对。」

有3点需要注意:

确保孩子知道「咬指甲」是不适合的:别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就应该知道。在告诉他「不许」的同时,也要说明原因。只有孩子也明确想要改正这个习惯,我们的努力才会是有效的。

不要明知故问:当看到孩子咬指甲,不要故意问「你的手放哪了/你在干嘛」,因为孩子可能也会学你明知故问的方式进行回答。

保护自尊心:取笑孩子(哪怕只在你和他独处的时候)对纠正这个行为一点帮助也没有,还会破坏孩子对你的信任。当有外人在场时,我们可以与他商定一个「无声暗号」,比如碰碰他的肩膀,做某个特定的手势。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些方式,帮助孩子慢慢过渡:

1.做好基础卫生

勤修剪指甲,并且磨平指甲不光滑的边缘。对于那些喜欢撕咬指甲边的孩子,还要适当清理指甲周围的角质,把咬指甲的机会扼杀在摇篮里。

对年纪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带他们去手部护理店,清除指甲根部的指甲床。这样能让指甲看上去修长一些,促进他们护甲的动力。

2.寻找替代品

在孩子的手里放上一块橡皮泥、几枚硬币、一团餐巾纸、如果是女孩的话还可以在手指上贴上好看的贴纸...总之,任何能转移注意力的物品都可以,只要让他的双手忙起来。

同理,也可以让孩子的嘴巴忙起来。不过注意:不建议用吃东西来转移孩子咬指甲的行为,这不利于他们的口腔健康。

3.物理隔离

对于部分孩子来说,用创可贴贴住指甲,或直接带上手套,可以有效地减少他们咬指甲的欲望。

但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孩子愿意。

4.化学隔离

辣椒水、红花油、味道奇臭的护甲油......这当然也是减少孩子把手放进嘴巴的一种方式。但同样,前提是,孩子愿意。

5.奖励机制

正向强化。我们和孩子商定一套奖励机制,比如只要两小时(一开始的时间不宜过长)没有咬指甲,就能有一张贴纸,贴满3张,就能兑换一个「小奖励」。逐渐提高时长,贴满5张就能有「大奖励」。

引用大J小D的一个观点:奖励不要物质化(买玩具等),而是以动物园、游乐场这样的体验式奖励为主。

引发咬指甲的因素很多,如何辨别离不开我们的细致陪伴。

不贴标签、不盲目进补、不粗暴对待,关注行为,更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一位好的解决者的基本素养。

参考资料:

<Nail-biting: Why it happen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https://www.babycenter.com/0_nail-biting-why-it-happens-and-what-to-do-about-it_66590.bc

<Nail biting is more than a bad habit: Experts to classify the addiction as a mental disorder>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227357/Nail-biting-bad-habit-Experts-classify-addiction-mental-disorder.html

《孩子这么大了还吃手,竟然还咬指甲,怎么改?》·大J小D

图片来源网络

 2017七维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