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经常吃食草动物的肉,而很少吃食肉动物的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写这句诗是为了展现自己高雅的品味,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肉的重要性。

吃肉是我们获取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肉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样食物。

我们吃的肉类食物中,主要是畜肉是禽肉这两种,前者包括猪牛羊马兔等,后者则是鸡鸭鹅等,其中鸡是被屠宰的最多的。

不难发现,为我们提供肉源的动物基本都是食草动物,诸如虎狼豹狮等食肉动物的肉却很少被吃。

为什么我们不吃食肉动物的肉呢?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不是很简单嘛,谁不要命了敢去招惹老虎狮子!

这样说不全对,大型食肉动物固然凶猛,但我们的祖先作为最优秀的猎人不一定对付不了它们。

另外,即便是威胁性远小于虎狼等的中小型食肉动物,也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菜单上,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确对其不感兴趣。

人类的吃肉史

尽管现在的人类食性较杂,但从解剖学上来看,我们却都是十足的食草动物,当然我们的祖先就更是了。

南方古猿最早出现于390万年前,当时他们生活在森林中,靠吃水果、树叶、花朵、植物块茎等为生。

在大约260万年到250万年前,地球开始变得炎热干燥,茂密的森林开始萎缩,而大片草原兴起。

随着绿色植物越来越稀疏,可供食用的食物越来越少,生存的压力迫使我们的祖先走进繁茂的草原。

遍布非洲的大草原催生了大量的食草动物,从250万年前的大型食草动物骨头上的石器痕迹判断,原始人类开始吃肉了。

不过,考虑到起初人类并不善于捕猎动物,有科学家认为原始人类吃的是腐肉,而且很可能是剑齿虎吃剩的。

一旦尝到吃肉的“甜头”就会习惯于吃肉,考古学证据表明,在200万年前,第一批原始人类正在定期吃肉。

与植物和水果相比,肉类的能量更高,含有大量的热量和蛋白质,这对我们大脑的增大起了重要作用。

大脑的增大让人类变得更聪明,在食物的处理方式上要更加多样,在大约100多万年前,人类开始用火烹煮食物。

而再后来,当开始驯养动物时,人类已经不用担心肉类的获取了,这时候吃肉成了真正的家常便饭。

为什么不吃食肉动物

我们现在的基础食性都是源自于我们的祖先,这一问题的答案也要从他们的生活轨迹上寻找。

原始人类在进入草原之初,奔跑狩猎能力是很差的,我们可以认为他们一开始吃的是其他强大掠食者的“剩肉”。

以剑齿虎为例,大部分的剑齿虎是以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动物为食的,这意味着早期人类吃的也是食草动物的肉。

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原始人类真正适应草原生活,并开发出高效的合作狩猎。

高效的狩猎方式让人类很快成为了最优秀的猎人,即便是最凶猛的野兽,团结起来也能将其制服。

既然什么肉都能得手,为什么不吃食肉动物的?

一方面是食肉动物数量太少了,食肉动物数量为什么少?我们可以用生物上的营养级来解释。

植物是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是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则是第三营养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导入生态系统,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传递。

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这意味着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必须至少是本营养级生物数量的10倍以上,不然,这层生物要饿死。

以此类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数量自然就少了,因为现有的能量只够那么些数量的生物生存。

从中我们也发现了,食肉动物不仅数量少而且含有的能量不怎么高,捕猎它们对人类来说是不划算的。

毕竟,当时人类的主食是肉,在数量多且营养高的食草动物的肉和相反的食肉动物的肉之间,他们肯定选前者。

另一方面,当人们开始驯养动物并进入农业社会后,与食肉动物碰面的机会就更少了,这个时候主食也逐渐从肉类变成谷物。

豢养的动物诸如牛羊猪(狗作用较大,不是用来吃的)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肉需求,谁还去荒郊野外找老虎?

最后

总的来说,我们不吃食肉动物的肉是因为我们沿袭了祖先的食性,而我们的祖先之所以不吃则是因为一来不划算,二来(开始种庄稼后)没必要。

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食肉动物也很少吃食肉动物,其中的原因与我们所讲的基本相同,只是它们不会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