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进攻莫斯科,为什么说冬天对其影响小?

1941年12月初,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最终在苏联的严寒来临之前戛然而止,这对已经鏖战半年、损失几百万人的苏军来说,尽管战局依然不明朗,但无休止的败退终于停了下来,不但保住了莫斯科,而且还大量消耗了德军实力。

然而,战后许多人都将德军的失利归咎于糟糕的后勤和苏联的寒冬,但鲜为人知的是,同时期的苏军同样面临着这些困难,甚至比德军的处境更加糟糕。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困难,苏军是如何克服的呢?而德军的优势又因何渐渐消失呢?

实际上,双方都面临着交通运输的困难。

随着德军深入苏联腹地越来越深,后勤补给也愈发地困难起来。要知道,入侵苏联的几百万德军劳师动众、远道而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后勤保障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恰恰在这一方面,德军却做得令人大失所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德军统帅部对自身的战争潜力,还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久战必不利”,再加上苏军在“冬季战争”的差劲表现,均认为屡试不爽的“闪击战”能轻而易举地攻占苏联。致使在主观上并不重视后勤保障,更多寄希望于“一锤定音”。

其次,作为运输保障的铁路,除了两国铁轨宽窄不一的麻烦外,德国铁路部门并未纳入战时体制恐怕是要命的因素之一,尽管后期有所纠正,但其官僚主义和懒散,使得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每天只得到16车物资,仅满足需求的一半。

当然,在铁路运输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作为补充的汽车运输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苏联的秋雨季节让道路变得十分泥泞,糟糕的路况直接导致德军50万辆卡车大部分损坏,能使用的仅为30%,也就是说,德军高度依赖的汽车运输也濒临瘫痪。

与德军相比,苏联方面的后勤保障也好不到哪里去。大量的工厂后撤导致铁路运往前线的物资滞后,而莫斯科过于集中的铁路更是遭到德军飞机不间断轰炸,铁路损毁相当严重,援兵也一样在泥泞中开往前线,守军的粮食仅够维持10天。

好在,苏军本土作战的优势显现了出来,他们用马车对付泥泞的道路,而更多的民众投入到“保通”的工作中去,道路上的弹坑会很快被填上,铁路更是拼死抢修。战争期间,苏联交通中断时间未超过6小时。可见,战争动员是最大的后勤保障。

同时,冬季对德军的影响也有限。

1941年,莫斯科战役期间,很多人认为德军的失利,除了苏军的顽强以及糟糕的后勤外,更多的将其归咎于苏联的严寒。这种说法没有错,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12月份之前几乎对德军影响不大,反倒更希望冬天早些来,这是为何呢?

原来,与苏联的冬季寒冷相比,泥泞的道路是阻止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最大障碍,封冻后的公路反而利于其装甲兵团的机动,这也是促成了“台风行动”继续实施的关键。也就是说,零下10度左右的天气,并未完全影响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然而,对于御寒的准备,苏、德双方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德军统帅部在主观上认为在苏联寒冬来临前能获得胜利,直到10月开始下雪,德军后勤部门才开始准备,甚至搞了一个冬装展览会,并允诺月底前有一半的部队将穿上冬装。

但由于开往前线的列车有限,绝大部分军列用来保障弹药和燃油,本该运往前线的冬装还积压在华沙的火车站。就在莫斯科战役如火如荼的时候,德军还穿着夏季军服,直到11月下旬,一线部队才得到首批冬装,但也只能满足需求的20%。

相比德军,苏联人的准备要早得多,10月份就已开始下发冬装了,但也因为物资短缺,换装工作迟迟不能完成,以至于在战役期间,苏军也出现了冻伤现象。为了赶制冬装,莫斯科市动员了一切能调动的力量,各大被服厂取消休假、昼夜加班。

更感人的是,成千上万的家庭妇女也加入了进来,她们在防空洞、地铁昏暗的灯光下缝制军装,尽管赶制的冬装称不上美观,但十分的实用。不管怎么说,就在德军停止进攻莫斯科,苏联真正的严寒到来之前,苏军官兵全部穿上暖和的冬装。

总之,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被迫停止进攻,不仅是苏联军民的顽强,还有其强大的战争潜力和动员能力,在发挥着德军无法比拟的作用。说白了,从战争一开始德军就已显败相。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