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后宫妃子如何称呼,唐宋时期后宫妃子位分有哪些不同?

在中国古代的后宫一直有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说法,这也是皇帝的庞大妻妾群配置。在唐朝初期的时候,一直参照隋朝旧制,妻妾群享受的待遇从正一品一直到正八品。

所谓的四妃指的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指的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九人;二十七世妇指的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妻指的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唐玄宗时期在皇后的下面妃子当中增加了惠妃、丽妃、华妃;嫔中又增加了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还增加了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面对这么庞大的妻妾群,后宫难免会有大的矛盾。为了体现人人有份跟兼顾尊卑有别的情况,夜晚的生活都跟照月亮的阴晴圆缺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每个月的前十五天月亮从缺慢慢变圆,后面的十五天再渐渐变缺。前十五天侍寝的地位都是从低到高,后十五天都是从地位高到地位低的。其中皇后在后宫的地位最高,所以她可以在十五、十六这两天独占皇帝。

等到宋朝的时候,后宫妃子位分跟唐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贵仪、妃仪、婉仪等,其余的基本都跟唐朝的时候差不多。等到真宗、仁宗登基为帝的时候,将所谓的九嫔扩充至十八人;仁宗则在妃子当中增加一个宸妃。

很多人都好奇,为何皇帝的配偶为何不能叫妻子,反而被称为王后。在荀子的观点中,天子独大,世界上没有人能跟他平起平坐,由于“妻”的谐音是“齐”,有着平起平坐的的含义,这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才会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