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对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

货币,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它,我们的生活、工作已完全与货币融为一体。但是,大多数人对货币的理解都不太深入,甚至存在误解。

比如,货币发行多少才合理?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和货币国家化的矛盾如何化解?如果货币是一个全球公共用品,谁该为这个公共用品买单?为什么货币发行由国家垄断,而不交给市场竞争?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回答,都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事实上,当今世界诸多问题,如资产价格膨胀,政府债务居高不下,货币危机,经济增长低迷,贫富差距巨大,都与以上问题没能合理解决直接相关。很遗憾的是,货币理论也未能给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足够可靠的理论支持。

纵观经济学发展历史,货币长期没能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在瑞典学派创始人克努特?维克塞尔之前,也就是20世纪初之前,经济学家普遍持有“货币面纱理论”,将货币视为游离于经济之外的因素。货币面纱理论认为货币就像笼罩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的产出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手段,其本身并没有价值。人们如果看不透这层面纱,就会认为货币还有价值。而要真正认识实体经济,就要揭掉这层面纱。

支持货币面纱理论的经济学家,包括休谟、萨伊、小穆勒、杰文斯、卡塞尔等等。休谟是最早系统提出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家。他在《论货币》一文中写道:“十分明显,货币只是一种代表劳动和商品的象征,一种评价和估计劳动和商品的方法”,“一种交换的通用手段”。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劳动和商品才是最大的财富,即使货币稀缺也不会影响这个国家的富有。休谟还说:“严格地说,货币并不是一个商业方面的问题,而只是人们约定用以便利商品交换的一种工具。它不是贸易机器上的齿轮,而是一种使齿轮的转动更加平滑自如的润滑油。”杰文斯支持休谟的观点,他认为,即使没有货币存在,也不会影响经济运作及国家财富,只是交换更不便捷罢了。

这些经济学大师对货币的看法正确吗?我们该如何准确认识货币面纱论理论呢?

货币面纱论的合理之处在于,它否定了重商主义的金银财富观,告诉世人,货币不等于财富。但是,这种理论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错误地将货币界定为外生变量,视为经济符号。实际上,货币数量的多寡取决于产出、利率、投资、物价等复杂因素,是内嵌在经济体系中的,并非是一种外生变量。

第二个问题是认为货币没有价值。但货币是有价值的,即便是信用货币也有价值,货币数量的多寡可以影响经济产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容易出现两个误解:

一是认为信用货币是没有价值、没有成本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事实上,信用货币的成本非常高,一个国家要维持信用货币的价格稳定,除了确保有足够的信用抵押物外,还要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军事国防保障及各类公共用品。信用货币的价值不仅仅只有其背后的抵押资产,更体现在其巨大的流通价值,也就是交换价值之上。货币是可靠的信任载体,帮助自由市场解决交易便利问题。可谓价值巨大。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讲述了一段历史。二战后,他去了一趟德国。当时德国的货币崩溃了,当地人使用美国的香烟作为交换媒介,成为实质上的货币。美国香烟成为货币后,价格涨了不少。涨价的部分其实就是香烟作为交换媒介的价值。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货币的交换价值。

二是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中性的,但他的意思并不是说货币对经济产出没有影响,而是说货币超发不会增加经济产出。所以,我们不需要去纠缠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的概念。只需要理解两点:一是货币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主要是交换价值,货币超发不会增加经济产出和社会财富;二是货币数量发行适当时可以增加经济产出,而货币超发或货币紧缺时都会降低经济产出,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面纱理论并不科学,这个理论把货币当成是外生的变量,长期将货币与经济割裂。直到维克塞尔,货币理论才有所突破。

维克塞尔出生于北欧的斯德哥尔摩,与庞巴维克、维塞尔是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他听过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的课。但是,维克塞尔并不属于奥地利学派,也不属于主流的英国剑桥学派,以及后来的美国学派,他自己创立了瑞典学派。这位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历史上的地位是特殊的。他在1901年出版了《国民经济学讲义》一书,这本书可以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相媲美。所以,维克塞尔又被称为是“斯堪的纳维亚的马歇尔”。

1898年,维克塞尔写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叫《利息与价格》,书中提出了累积过程理论。这个理论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相结合,认可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并将货币视为经济的内生产物。所以,维克塞尔是第一位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相融为一体的经济学家。哈耶克高度评价了维克塞尔在这方面的贡献,他说:“只是由于这个伟大的瑞典经济学家,才使直到这一世纪末仍然隔离着的两股思潮终于确定地溶而为一了。”

维克塞尔到底是怎么样做到的呢?这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问题。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比如休谟的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式,都是从货币数量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不容易发现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而维克塞尔则另辟蹊径,从货币价格的角度发现了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数量论和价格论依然是货币理论中的两个理论分支。

货币的价格便是利率,维克塞尔将利率分为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所谓自然利率就是均衡状态下的理想利率,市场利率则是指金融市场的借贷利率。他认为,当这两种利率相等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当市场利率小于自然利率时,受廉价利率的刺激,企业会增加投资,经济收入增加,物价上涨。这是一个扩张积累的过程。所以叫累积过程理论。反之亦然。这个理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第一,累积过程理论说明,市场利率变化对物价、对经济产出是有影响的。这就打破了货币面纱理论中的隔离观点,说明货币是内生的。货币不是被动的存在,而会主动地影响经济水平。所以,维克塞尔认为,货币数量论不应该是单纯的货币价格理论,而应该是货币生产理论。

第二,人们可以主动建立一个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的货币理论,以维持市场均衡和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个结论其实就是一种货币政策的主张。这个主张开创了干预主义的先河,对凯恩斯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凯恩斯学说的理论渊源之一。但是,哈耶克在1930年代与凯恩斯论战时,始终认为凯恩斯没有读懂维克塞尔的货币与利息理论,才误入歧途。

维克塞尔不仅将货币理论纳入到经济理论范畴中,而且给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货币当局提供了一个调节经济的武器。但问题在于,自然利率到底是多少,该如何测算,没有人能搞清楚。纵观近几百年的欧美利率史,市场利率一直在下跌。如今,欧美世界的银行利率已经跌到零附近。那么,自然利率到底应该是多少?

如果搞不清楚自然利率水平,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调节失去了方向。表面上,利率调整决定了物价中立,但实际上可能恰恰相反,为了维持物价而调整货币政策。这种类似于瞎子摸象的政策,导致欧美世界在1970年代爆发了严重的滞胀危机。这时,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应时而出。他指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数量失控,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只有控制货币数量才能抑制通胀。可以看出,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与维克塞尔不同,他回到了货币数量的轨道,而非货币价格(利率)。

1979年,保罗?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后吸收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张,同时调控利率与货币数量,最终控制了通胀。80年代,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美联储及各国货币当局都以控制货币数量来抑制通胀,效果显著。但是,也是从80年代开始,投资银行大规模崛起,弗氏货币数量论面临与维氏自然利率同样的问题,难以测算。

到了90年代,经济学界再次复兴了维氏自然利率的研究。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基本上废除了货币数量的调控政策。不少国家采用了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泰勒提出的泰勒规则,也就是通过调整利率来维持经济稳定。

今天,世界各国货币当局虽然没有执着于追求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相等,但依然还在使用维克塞尔规则及货币价格的逻辑。比如,美联储经常根据经济状况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试图达成经济均衡和物价中立。但是,弗里德曼当年指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利率调节下的货币数量失控虽没有带来物价上涨,但资产价格却在持续膨胀。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