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雄性螳螂不再卑微,与雌性螳螂正面对抗争取一丝机会

小时候特别喜欢抓螳螂,用透明的小玻璃瓶养起来,之后和小伙伴的螳螂比大小,玩的是不亦乐乎。但长大后发现螳螂这个物种还是很特别的,至少雄性螳螂是非常卑微的,为了繁衍后代只能丢掉自己的生命。

螳螂在民间多被称为刀螂,除了极地之外在地球上广泛分布,螳螂大家族中有超过2000个成员,在中国分布的有147种,常见的如中华大刀螂、广斧螳以及棕静螳等等。无一例外螳螂都是肉食性昆虫,体型较小的昆虫都是它们的狩猎目标,在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借此可以了解到螳螂的食谱和天敌。

螳螂的性食同类

生存和繁衍永远都是是地球上所有物种最本质的两个追求,这是一种天性生来既如此,这是物种发展进化的关键所在。但有一类物种它们往往要二选其一,因为性食同类现象的存在,这些物种为了交配繁衍后代往往会付出自己的生命。

它们是自愿的吗?当然并不是,虽然有些物种它们没有情感,只靠本能去活动,但生存就是本能,绝对不愿意送人头。性食同类的物种多是昆虫类,常见的如螳螂和蜘蛛。

普通螳螂的交配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首先是相安无事,但必须要以雌性螳螂已经填饱肚子为前提。如果恰巧雌性螳螂在交配前已经完成了猎食,把自己的肚子填饱了,这个时候它们没有继续进食的欲望,这种情况下雄性螳螂往往会完成交配并且功成身退,这就算捡回来一条命。当然它并不会停止,而是继续寻找新的雌性螳螂,如果运气不好就要掉脑袋了。

2、其次是雌性螳螂半饱不饱的状态,这个时候雄性螳螂前来赴约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能会面对雌性螳螂的交配前攻击,如果侥幸躲过这个步骤,还要谨慎小心交配过程中以及交配过程后雌性螳螂的攻击,如果运气好就可以全身而退了,运气不好在交配前中后都可能丢掉小命。

3、最后一种情况大家应该很清楚了,雌性螳螂处在极度饥饿的状态,雄性螳螂前来赴约就是九死一生,会直面雌性螳螂的攻击,大概率会交代在这了。因为螳螂这个物种雌雄体型相差还是挺大了,雌性至少要比雄性体型长出一头来,战斗力自然就强,“两把大刀”可不是吃素的。

雄性螳螂以往的形象都是受欺负的存在,但是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螳螂却打破了这个惯例,它们为了繁衍后代敢于和雌性螳螂正面PK,先打一架看输赢才能决定接下开的剧情走向。

不甘示弱的雄性跳羚螳螂

1月20日的《Biology Letters》上出现了这样一篇研究论文,它的作者是奥克兰大学昆虫学家内森·伯克带领的团队,他们发现澳洲的跳羚螳螂(Miomantis caffra)很特别,不同于其它成员。跳羚螳螂在交配前,雌性和雄性会相互的PK。

其它雄性螳螂的交配都是小心翼翼的,它们会找准时间尽量精准的跳到雌性螳螂后背上,并尽快完成交配撤离现场。但是跳羚螳螂的雄性并不会这样,它们就选择正面对抗并且主动出击。

科学家准备了52对104只跳羚螳螂进行实验观察,他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往往率先出击的雄性螳螂获胜的概率就高,这得益于它们特殊的打斗方式,这个稍后再说。最后统计的结果是雌性胜出的概率为35%,结果是雄性被吃掉;雄性胜出的概率为58%,但是雄性的胜出同样有多种结果,首先是完成交配全身而而退,其次是完成交配但仍然被雌性吃掉,最后就是即使胜利了,最后没有交配而被雌性螳螂吃掉。

其实综合性来看,雄性螳螂被吃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当然这也不是雄性螳螂主动想要这样的交配方式,还是被雌性螳螂给逼的。科学家发现跳羚螳螂有孤雌生殖的情况,这也加剧了性食同类,本来雌性就有吃掉雄性的本能,现在既然自己可以繁殖,那么就会让这种情况加剧,因此说雄性跳羚螳螂也不得已而为之,只能是正面迎战,这还有一丝胜利的机会。

最后来说,为什么雄性跳羚螳螂的胜率较高?

2000多种螳螂无一例外,都是雌性的要比雄性大很多,跳羚螳螂也是如此,但为何雄性跳羚螳螂胜率较高?

其实这就要考虑它的特殊攻击方式了,雄性会率先发起攻势,在雌性不注意的情况下掀翻它们,并且直接咬住它们的腹部,抵抗严重的甚至会被开膛破肚,雌性的反击效果并不明显,没有办法,雌性比雄性长出一大截,在率先被攻击的前提下,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攻击到雄性螳螂。

这就非常尴尬了,当然雄性螳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杀死雌性螳螂,它是奔着交配繁衍后代去的。受伤的雌性螳螂反抗力减弱,最终就会完成交尾,雄性跳羚螳螂全身而退,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总结

雌性螳螂性食同类本质上是为了生存,这是无可厚非的,而雄性螳螂拼命争取繁殖后代的机会,并且保证自己不丢掉小命,这也是正常的行为。既然它们这种繁殖策略可以延续至今,那就说明是经过了自然环境的选择,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