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选择火化尸体是否是对能量的浪费?

为什么要火葬?

很多年前,盛行火葬的人主要是佛教、印度教的教徒和信徒,有兴趣的话了解一下舍利子就知道了。后来,很多国家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也就是大约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就开始在世界各地被提倡起来,而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火葬比例也超过了一半,像日本的火葬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

实际上,我国有火葬习俗的时间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关文献有很多,比如《墨子·节葬下》中就记载了:“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人类选择火葬的原因因人而异,有的人是因为信仰,有的人是希望自己的遗体可以立即被处理,有的人则认为火葬会比土葬的成本更低,而火葬需要的土地空间也相对小了很多。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火葬对于有传染病的遗体来说一定是最好的丧葬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控制疫情扩散,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国家会专门规定哪些传染病患者的遗体,必须要以火葬的方式来进行处理。

而且,土葬也早已被证实的确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尽管火葬过程也会产生一些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会对自然和人体造成影响,但总体来说火葬的好处还是要更多一些。

并不是所有动物死掉后都会完全进入生态循环:

人类选择火化和能量浪费之间存在多大的关联?不管是人类的遗体,还是其他动物的尸体,这些失去生命特征的身体都是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尸体的变化过程和分解程度不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关,还和在其附近出没的生物有关。

比如,如果尸体暴露在喜欢吃腐肉的动物面前,那么尸体很可能根本没有机会按正常的分解过程发生变化,而是直接被吃腐肉的动物给吃掉。

另一方面,我们以人的遗体为例,不同的温度等环境条件,都会让尸体的腐败快慢有所不同,尽管理论上人死24小时左右之后就开始腐败,但如果是超低温的环境,那么遗体的腐败程度就会变得很小,甚至一直保持刚刚死去时的样子,这也是为什么珠穆朗玛峰靠近峰顶区域的一些登山爱好者的遗体,为何可以在多年过去以后似乎还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动物在死亡以后都会完全进入到生态系统中被循环掉,不然为什么科学家们还能在永久冻土、或一些特殊岩石层中发现诸多古生物化石,有的甚至连毛发都保存得十分完整?

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死了以后的动物尸体也不是全部都被自然界转化了,包括诸多死亡植物,比如固体可燃性矿物煤炭,这些由大量古代植物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演化而来的可燃物,便是植物在死亡以后没有彻底循环的证据。

那些没有被生态系统彻底循环的动物遗体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有不少科学家都认为地球上的动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像如今这般模样,而地球上的动物也经历了至少5次大更替?这绝不仅仅是因为达尔文提出了进化的观点,科学讲究的就是严谨,包括人类是怎么来到地球上的。

尽管目前还缺少一些关键阶段的化石证据,但我们的DNA便可以证明地球上最开始并不是只有一种人类,而越来越多的人类化石出土,也说明了人类在近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身体特征上的变化。

而且,地球目前已经有几十亿的岁数,而人类有文字记载却并没有多少年,况且人类在地球上诞生的时间也无法与其相提并论。所以,人类对地球过去的了解,尤其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哪些动植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各种古生物化石被发现的基础之上。

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北极区域的永久冻冻土地带,很可能会在之后的时间里有更多野兽遗体被发现,科学家们对古代地球的了解将会有更多突破性的发现。但与此同时,地球环境的恶化也会让所有人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