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毛主席亲点的西北战场功臣,从不夸人的彭德怀当众表扬

在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众所周知,彭德怀元帅以其性格刚正不阿、脾气火爆并且对下属极为严厉而闻名,就连后来的“万岁军”38军的军长梁兴初,也曾经因为在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中行动过于谨慎,穿插不到位,结果在战后的总结会上被彭总骂的狗血喷头,甚至扬言要“斩马谡”。

由于他过于严厉,彭总一生很少夸过人,更别说当面夸人了,但就在彭总指挥西北野战军保卫陕甘宁边区期间,他却当着众人的面夸了一个人:“我们合作共事,你帮了大忙!”

彭总为何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原因就是习仲勋是决定西北战场胜负的最大幕后功臣。

或许有人会对这个评价不以为然,认为是言过其实。但我们都知道一句名言,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后勤支持,没有粮草的下场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为大军提供粮草的人,却很少走到台前,赢得大家的赞誉,彭总正是以一个高明的军事家对习仲勋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彭德怀司令员(左二)、习仲勋(左三)和其他西北野战军指挥员在指挥战斗

1947年初,由于在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战略失败,被迫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即将主攻方向指向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

1947年2月28日,蒋介石亲自乘“美龄”号座机飞往西安,对其心腹爱将,“西北王”胡宗南面授机宜,部署了进攻延安的计划,为了达到其摧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首脑机关,并彻底消灭西北人民解放军,或逼我领导机关和部队主力东渡黄河,退往晋察冀,以实现对我军的各个击破,蒋介石要求攻击务必“犁亭扫穴、切实占领”。

胡宗南先后调集了34个旅,25万人的兵力沿陕甘宁边区展开,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在敌军大举进攻面前,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经过研究,决心避敌锋芒,击其惰归。

主动放弃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诱敌深入,与优势敌军在延安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周旋,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陷敌于师老兵疲和缺粮的困境后,再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敌。

▲配合部队作战的边区民兵

1947年3月12日,刚刚检查完边区的南线防务后就匆匆返回延安的彭德怀顾不得休息,又立即马不停蹄地来到王家坪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一线的情况。

彭总主动向毛主席要求指挥边区的主力部队反击国民党军。

毛主席立即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时他还以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指出,还需要有一位熟悉陕甘宁地区的风土人情、在边区的干部群众中享有高度威望的地方领导来协助彭总指挥作战,一方面解除彭总在后勤方面的后顾之忧,一方面也便于协调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军民关系,更好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

毛泽东说到这里,点明自己已经有了一个理想的人选,他就是习仲勋。

▲毛泽东主席与彭德怀司令员

3月13日,胡宗南指挥其主力全线向陕甘宁边区发起攻击。

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激战,在党史和军史上都写下了光辉一笔的“边区保卫战”打响了!

▲西北野战军一纵部队在沙漠地带和敌军作战

3月14日,中央军委发电报给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习仲勋,要求他立即回到延安,另有安排。

习仲勋立即交接了手头的工作,策马疾驰,赴延安去接受新的任务。他一路上顾不得休息,在赶了两天两夜的路后,于3月16日由南线来到了王家坪。彭德怀看到习仲勋后,顾不得寒暄,就立即将手里的命令递给了他。

这是当天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以中央军委主席名义发布的给西北野战军和陕甘宁边区地方部队的命令,命令要求“边区各部队都必须坚决投入保卫延安和边区的战斗”,各部队要避开敌人的优势火力和兵力,利用地形、强有力的反突击和人民战争的战术有效地迟滞、疲惫、消耗、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当敌人主力疲惫不堪时,即可集中主力部队进行运动战,以求对敌军各个击破,彻底粉碎敌军对边区的进攻。

在命令的最后,毛泽东主席要求边区所有主力和地方部队自3月17日起归彭德怀和习仲勋的统一指挥,并任命习仲勋为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

▲彭总和习仲勋在研究作战

对于中央对自己的任命,习仲勋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因为陕甘宁保卫战的成败与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安危,甚至与整个解放战争的局势变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彭德怀和习仲勋在临危受命后,开始调整部署,主动收缩防线,交替掩护,步步后撤,并不断地利用夜战对敌军发起小规模的反击,减缓敌人的推进速度。

▲西北野战军的山炮阵地

3月18日下午,敌军已经逼近延安外围,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部分领导在王家坪举行了撤出延安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会上研究了在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后的去向,以及西北野战军的下一步作战等问题。

会上毛泽东主席拒绝了大家劝他渡过黄河,转移到较为安全的晋察冀根据地的请求,坚持带领一支精干的小部队留在陕北坚持战斗。而这样一来,彭德怀和习仲勋的压力就更大了。

▲彭总向西北野战军部队发出动员令

黄昏时分,敌军的前锋部队已经距离延安很近了,枪炮声已经越来越清晰。虽然大家一再催促,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还是在延安各党政军机关、学校及群众都安全转移疏散完毕后,才离开住所窑洞。

彭德怀和习仲勋一直将毛泽东等人送到延河边,临别前,毛泽东再次叮嘱彭、习二人:

“延安我们暂时不要了,把这个包袱丢给敌人,好处就是把几十万敌人给吸引到边区,一直到把他们全部拖垮。只要一个月能消灭敌人一个团,保证三年内我们就能重新回到延安。”

▲毛泽东主席在转战陕北的途中

在送走中央领导后,彭德怀和习仲勋回到了部队,经过简短的讨论,一起对部队的下一步行动作出了部署。

他们派出一支小部队沿大路向西北的安塞方向撤退,伪装我军主力吸引敌军,而我军的主力部队则秘密地向延安东北方向的青化砭地区集结待命。

他们两人一直忙到19日拂晓,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才沿着小路向东北方向撤退。他们的撤退也标志着我军正式放弃了延安。

▲西北野战军在行军

3月21日,彭德怀和习仲勋致电中央军委,称敌军占延安后的动向尚未判明,我各部队力求隐蔽,准备自22日起暂休7天。边区的其他部署情况请中央批示后再发各区。

这是彭德怀、习仲勋联名发出的第一份电报。这也标志彭德怀和习仲勋这对搭档开始了首次合作。

▲彭总和习仲勋共同签发的命令

敌军占领延安这座空城后,很是庆祝了一番,虽然敌人大肆吹嘘这次“胜利”,但胡宗南很清楚国民党军并未歼灭我西北野战军主力,因此很快就驱使其主力部队向安塞方向追击我军。

为了掩护其主力的侧翼,胡宗南命令整编31旅沿青化砭前进。

我西北野战军情报部门通过监听和破译敌人的电报获知了这一消息,彭总立即与习仲勋讨论下一步的行动,2人决定抓住这个有利战机,予敌以迎头痛击。随后他们将讨论的意见上报军委,获得了毛泽东主席的同意。

于是西北野战军立即集中主力6个旅约18000人在青化砭公路两侧的山上设好伏击圈。

▲西北野战军撤出延安

3月25日,31旅进入我军的伏击圈。我军以拦头,截尾、两翼攻击的打法全线向敌军发起猛攻。

猝不及防的敌军士兵被我军猛烈火力杀伤大半,部队盲目地在我军的伏击圈里来回奔逃。

整个战斗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全歼31旅旅部及92团2900多人,俘虏少将旅长李纪云。

这是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毛主席的第一个胜仗。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能继续留在陕北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群众向我军报告敌情

习仲勋除了协助彭总指挥西北野战军对敌作战外,还承担起为部队提供粮食的重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陕甘宁边区地瘠民贫,长期以来财政入不敷出,加上长期以来,一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和包围,人民生活异常拮据,吃饭一直是令人头疼的老大难问题。

条件的限制使得西北野战军的规模一直不大,和平条件下部队还可以通过大生产运动来解决自身的吃饭穿衣等问题,但现在面对着优势的国民党军的进攻,保证2万多部队的吃饭问题就沉甸甸地落在了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肩上了。

▲彭总和习仲勋在西北战场最主要的对手胡宗南(中)

习仲勋每到一地,就召集地方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开会,或者想办法组织群众大会,极力动员大家克服眼前暂时的困难、努力生产自救、多生产粮食。

他还积极发动各地的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为部队后送伤员,前运物资;动员群众给部队挑水送饭、站岗放哨、并实施坚壁清野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军转战陕北期间,人口仅约150万的边区就组织和动员了2万多人的游击队和10万多民兵,他们切断交通线、攻击敌人的据点、伏击小股敌军、清查潜藏的敌特分子、为部队传递情报等,牵制了敌人的大批兵力,有力地配合了我主力部队作战。

彭总曾经感叹:

“紧密依靠群众,这才是我军取得胜利的根本。陕甘宁是个穷地方,但边区人民却是我们的铁桶江山。”

这边区的群众工作就蕴含着习仲勋同志的大量心血。

▲我军机枪手向敌人射击

在取得青化砭战役的胜利后,我军主力即集结在青化砭西北地区隐蔽待机,一面休整一面寻找着新的战机。

敌军在通过空中和地面侦察发现我主力部队在青化砭附近时,胡宗南立即调集其8个旅的主力部队从延安出发,按照伪“国防部”制定的所谓“滚筒战术”,摆成方圆数十里的大方阵,对我军紧追不舍。

▲蒋介石也曾一度亲临延安视察

从具体行动上,敌人也接受了青化砭孤军被歼的教训,行动更加谨慎小心,敌人除了相互靠拢,在战术上采取了宽大正面集团,逐山推进的方法。

行军时不走山下的大道不走,专门走山上的小路,遇到沿途的村镇也不敢住,十几万大军挤在一起露宿野外。

行则同路,宿则同处,并且每个小时都用无线电报话机互相联络一次,以随时相互掌握友邻部队的情况。

▲西北野战军炮兵在炮击敌人

由于习仲勋领导的有力的群众工作,敌人所过之处都进行了坚壁清野,不但找不到向导、粮食,还经常受到民兵和游击队的袭击,处处扑空,到处挨打,部队疲惫不堪,官兵士气低落。

就连敌人的高级军官抱怨说:这种仗真的不是人打的。最终敌军耗尽了携带的粮食和武装,只得留下135旅守瓦窑堡,主力则南下蟠龙、青化砭地区进行补给。

▲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官兵

但胡宗南并非一无所获,通过各种侦察手段,他已发现我军主力隐蔽在青化砭的西北地区,但敌军畏惧在兵力与我军相差不多时进行主力决战,因此胡宗南将其主力部队集结在蟠龙、青化砭一带,由南向北一线平推攻击;而在瓦窑堡和清涧以一部兵力据守。

彭总和习仲勋从胡宗南的这些行动中看出,敌人缺乏歼灭我军的信心,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龌龊心理,更多地是企图把我军赶过黄河以东。

通过这个判断,他们定下了西北野战军今后的主要作战方针,就是要求每战必胜,尽量夺取敌军的各种物资,包括粮食、军火、被服和人员等,取之于敌。

▲彭总在指挥战斗

当敌军数个旅的兵力再次开始我军称之为“武装大游行”的一线平推时,我军主力早已先敌一步,又再次转移至安塞以东地区。

敌军担心我军向西南方向继续转移,便再次将永坪、蟠龙和瓦窑堡的部队集结起来,向延安及其以北集结,准备对我军发起新一轮的攻击;但敌人又担心瓦窑堡的135旅孤军出动会被我军吃掉,于是派2个旅从青化砭北进以接应该部。

▲国民党军在占领延安后,装甲部队在举行阅兵

我军很快就查明了敌军的企图,随后我以2个旅的兵力冒充主力牵制敌整编第1、29军,而以4个旅的主力部队在瓦窑堡以南五里外的羊马河大道两侧设伏,同时以部分兵力坚决阻击从青化砭向北增援的2个旅。

待一切就绪后,4月14日,南撤的敌135旅主力进入我军伏击圈,战斗不到2个小时就胜利结束,我军全歼敌军4700多人,缴获电台10多部,各型迫击炮27门,六○炮42门及大批弹药物资,并且俘虏了代旅长麦宗禹。

这2次战役,打得敌人更加胆战心惊,别说是团以下的部队,就是一两个旅也不敢轻易单独行动了。

▲西北野战军部队向敌人发起攻击

在西北战场上,彭总与习仲勋共同出生入死,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从一件事可窥一斑。

彭总在指挥战斗时有个习惯,就是往往会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冒着敌人的火力,亲临一线,观察地形敌情,并亲自指挥部队作战。

但每次只要习仲勋在场,他总是极力劝说,彭总却说:

“同志,不到前面去,光靠电话和地图,谁也打不了胜仗。”

可当习仲勋要到一线去时,彭总却总是命令他留在后方,说:

“让我去,你不要冒险,何必多付出牺牲呢?革命还是多留下一个人好哟!”

体现出他对习仲勋的关心和爱护。

▲彭总一向习惯靠前指挥战斗

在转战陕北的那些艰苦岁月中,彭总因为主要忙于指挥作战,考虑敌我双方的战略战术,而习仲勋同志则努力地为部队解除后顾之忧,他除了组织群众之前、还负责党的宣传工作。

每当部队到一个地方,他就向干部群众宣传我西北野战军和全国其他战场节节胜利的消息,鼓舞大家的必胜的信念和战斗意志。

彭总之前因为较少和习仲勋在一起工作,而这次保卫陕甘宁边区却给了彭总一个机会在战争的环境中观察和了解习仲勋。

彭总曾经多次向西北野战军的各级指挥员提到:

“习仲勋同志是陕北老区的一位老同志,他和边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那种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值得大家很好的学习。”

▲一向严肃的彭总难得露出真心的笑容

羊马河战役胜利后,我军再次秘密转移到瓦窑堡附近集结休整。

同时彭总和习仲勋决心利用敌军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的心理,故布疑兵之计,以调动敌人主力,再次寻找战机歼敌。

我军以少量部队伪装主力部队,一路向绥德的黄河渡口方向“败退”,途中还不断丢下破衣烂枪等物,好故意让敌人的空军发现。

为了假戏真做,进一步迷惑敌人,我军甚至让黄河两岸的守备部队也准备了一批船只,造成我主力即将东渡黄河的假象。

▲彭总在解放战争期间罕见的彩照之一

胡宗南和国民党统帅部果然误判西北野战军主力和中共中央是准备要东渡黄河,退往晋绥根据地。

于是立即集结2个军共7个旅的兵力分三路向绥德齐头并进,企图迫使我军在黄河边背水一战,或渡半而击之,一举结束陕北战事。

▲习仲勋在西北野战军总前委会议上讲话

我军以节节抗击,交替掩护后退逐步将敌军主力吸引到黄河岸边的绥德,而主力部队4个旅则星夜南下,以急行军直扑敌军进攻陕甘宁边区最重要的一个后勤补给基地蟠龙镇。

当敌军主力刚到米脂和绥德一线,向胡宗南发出所谓“报捷”电报时,我军主力即于5月2日向蟠龙镇发起攻击。

▲我军机枪手向敌人射击

蟠龙之战与前2次战役不同,前2次是敌军部队暴露在野外,而我军先敌占领有利地形实施伏击,因此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一两个小时就够了。

但这次打蟠龙镇不同,这里是咸(阳)榆(林)公路上一个重镇,四面环山,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敌军构筑有坚固的工事,守敌人数有大约7000人,旅长是胡宗南手下号称“四大金刚”之一李昆岗。

▲我军的重机枪阵地

敌军以蟠龙镇外围最高的积玉峁作为防御的核心,这里可俯瞰整个蟠龙镇,是敌人最重要的支撑点。

李昆岗积玉峁上修筑了大碉堡,火力可以控制整个蟠龙镇的外围地区,还依据地形,修建了不少暗堡和火力点,为了防止我军的爆破,核心碉堡周围都砌成陡壁,并挖了深和宽各为6米的外壕。

▲习仲勋深入基层动员群众保卫边区

战斗打响后,敌人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凶猛的火力顽强抵抗,我军则因为缺乏重武器,很难压制敌人的火力,攻击部队伤亡很大,进攻一度受挫。

李昆岗最初在给胡宗南的电报中沾沾自喜地吹嘘说:

“凭共军的小米加步枪,好比鸡蛋碰石头。”

1947年5月2日,我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习仲勋的指挥下,对敌军的重要后勤补给基地蟠龙镇发起攻击,大获全胜,为西北“三战三捷”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是我军攻占蟠龙镇制高点积玉峁。

彭总决心暂停攻击,他亲自带着各部队指挥员,在5月1日拂晓前到蟠龙镇的东北侦察地形、敌情。


当天午后又召开会议研究作战部署,明确了各部队的作战任务。5月2日,我军对蟠龙镇发起总攻击,经过2天激战,到4日晚攻克。

歼灭167旅6700多人,俘虏旅长李昆岗。同时缴获夏季军服4万套,面粉1万余袋,山炮6门,子弹100多万发以及其他物资无数,极大地缓解了我军严峻的后勤问题。

▲我军在攀登蟠龙镇的城墙

就这样,我西北野战军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战略思想指引下,在彭德怀和习仲勋同志的亲自指挥下,以2.5万人的兵力面对10倍的敌人,在45天之内三战三捷,歼敌3个整旅,1.5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彻底粉碎了敌人想把我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西北野战军主力赶过黄河,一举结束陕北战事,以转兵他用的计划。

同时也确保了中央能够继续留在陕北坚持战斗。

这一系列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彻底战胜敌人的信心,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行动,并死死地将敌人的战略预备队牵制在陕甘宁地区,为1947年下半年我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向国统区发起战略反攻,并最终夺取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陕北三战三捷的地图

当战役结束后,部队在休整时,彭总在一次会议上当着野战军众多指挥员的面深有感触地对习仲勋说:

“我们合作共事,你帮了大忙!你和刘景范同志(时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熟悉边区的情况,使我能够集中精力考虑作战方面的问题。”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代表了彭总对习仲勋同志的最大信任和最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

《怀念习仲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2009年5月重印)

《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场---原国民党将领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作者/周洪新

北朝论坛官方账号,党史爱好者汇聚地。更多当代历史请关注看北朝